《和陶怨诗示庞邓》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当欢有余乐,
在戚亦颓然。
渊明得此理,
安处故有年。
嗟我与先生,
所赋良奇偏。
人间少宜适,
惟有归耘田。
我昔堕轩冕,
毫厘真市廛。
困来卧重裀,
忧愧自不眠。
如今破茅屋,
一夕或三迁。
风雨睡不知,
黄叶满枕前。
宁当出怨句,
惨惨如孤烟。
但恨不早悟,
犹推渊明贤。
诗词中的中文译文如下:
当欢有余乐,
在戚亦颓然。
渊明得此理,
安处故有年。
嗟我与先生,
所赋良奇偏。
人间少宜适,
惟有归耘田。
我昔堕轩冕,
毫厘真市廛。
困来卧重裀,
忧愧自不眠。
如今破茅屋,
一夕或三迁。
风雨睡不知,
黄叶满枕前。
宁当出怨句,
惨惨如孤烟。
但恨不早悟,
犹推渊明贤。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境遇和人生追求的思考与抱怨。诗的开头,苏轼说自己在欢乐中也感到失落,尽管处境不同,但情感却相似。他引用了渊明(指陶渊明)的理念,认为只有安于现状才能拥有长久的岁月。
然后,苏轼表达了对自己与先生(可能指友人庞籍和邓赤斋)相处的感慨,认为他们的才华与独特之处被现实社会所忽视。他认为人世间很少有合适的归途,唯有归隐田园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接下来,苏轼回顾自己曾经的高官显贵之位,但他认为那些微小的荣誉与权力只是虚幻,对此感到困惑,因此他选择了躺在重裀(褥子)上,夜晚忧愧难眠。
然而,现在他住在破茅屋中,频繁搬迁,风雨中不知疲倦地坚持写作,黄叶堆积在枕头前。这里暗示了苏轼在政治斗争中的坎坷经历。他用孤烟的形象形容自己的愤怒和无奈,表达了内心的悲愤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自责和对陶渊明的敬仰。他悔恨自己没有早日认识到陶渊明的智慧,仍然推崇陶渊明是一个贤者。
整首诗以对比和自省的方式,表达了苏轼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命运的不满,同时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陶渊明这样的归隐者的敬重。这首诗词既展现了苏轼的情感体验,又抒发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色彩。
“所赋良奇偏”出自宋代苏轼的《和陶怨诗示庞邓》,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uǒ fù liáng qí piā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