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写了战马饥饿的情景以及对马匹的赞美。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山西战马饥无肉,
夜嚼长稭如嚼竹。
蹄间三丈是徐行,
不信天山有坑谷。
岂如厩马好头赤,
立仗归来卧斜日。
莫教优孟卜葬地,
厚衣薪槱入铜历。
诗意:
这首诗词以山西战马饥饿的景象为背景,表现了马匹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和生命力。诗中通过描写马匹夜间咀嚼干草的情景,暗示了马匹饥肠辘辘的困境。然而,尽管饥饿,马匹依然坚定地行进,蹄间的步伐稳健有力。作者对传说中天山深处的陷阱和谷地表示怀疑,认为马匹的能力不会被困住。接下来,苏轼转而赞美厩马,形容它们回到军队后休息时的悠闲和自在,马头呈现红色,懒洋洋地躺卧在斜阳下。最后两句表达了不愿让优秀的马匹埋葬在偏僻的地方,而是应该用厚重的衣物和柴火入葬马的铜棺。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饥饿的战马和对马匹的赞美,展现了苏轼对生命力和坚韧精神的讴歌。诗中的战马代表了苏轼心中坚韧不拔的品质,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环境,都能坚持不懈地前行。马匹夜间咀嚼干草的形象,体现了它们对生存的顽强努力,同时也反映了生命的顽强本性。尽管饥饿,马匹的蹄间步伐却依然稳健有力,显示了它们的力量和毅力。作者对天山深处的陷阱和谷地表示怀疑,表达了对马匹不屈的信心和对坚强生命力的崇敬。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转而赞美厩马,展现了它们归来后的悠闲和自在。马头呈现红色,休息时慵懒地躺卧在斜阳下,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这种对马匹的描绘,不仅是对它们品质的赞美,也透露出作者对军队的憧憬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优秀马匹的珍视,不愿将它们埋葬在偏僻的地方。厚重的衣物和柴火入葬马的铜棺,象征着对马匹的尊重和对马匹功勋的追念。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马匹的崇高评价和对品质卓越的事物的珍视。
整首诗词通过对战马饥饿和厩马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生命力、坚强和优秀品质的赞美。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马匹的敬意和对生命力的崇敬,同时通过对战马和厩马的对比,呈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与和平的向往之情。
“岂如厩马好头赤”出自宋代苏轼的《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ǐ rú jiù mǎ hǎo tóu chì,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