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送文学士倅邛州》
文翁出治蜀,蜀士始文章。
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
荦荦汉守孙,千秋起相望。
操笔赋上林,脱巾选为郎。
拥书天禄阁,奇字校偏傍。
忽乘驷马车,牛酒过故乡。
时平无谕檄,不访碧鸡祥。
问君行何为,关陇正繁霜。
中和助宣布,循吏缀前芳。
岂特为亲荣,区区夸一方。
中文译文:
文翁(指王安石)出使蜀地,蜀士们才华初展。
司马(指司马光)歌唱成都,接过了王扬的音韵。
汉守孙(指孙洙)声名显赫,千秋中相互期望。
挥笔写《上林赋》,脱巾(指科举中取得进士资格)选为郎官。
拥有书籍在天禄阁,校勘(指校对考证)奇字偏偏在旁边。
突然乘坐驷马车,带着牛酒回到故乡。
时局平稳无战争通告,不去寻找碧鸡祥(指吉祥的征兆)。
问君你的行为意图何在,关陇之地已经覆盖寒霜。
中和政策辅助宣布,任命官员才能延续前朝的美好风光。
这岂止是为了亲朋的荣耀,只是区区地夸耀一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题目为《送文学士倅邛州》。诗中描述了王安石从京城出使蜀地,送别文学士前往邛州的情景。
诗中通过列举一系列人物和事件,展现了王安石自己的政治成就和影响力。文翁指王安石自称,他在治理蜀地时,蜀地的士人们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出文学才华。司马指司马光,他在成都宣讲经义,传承了王安石的政治主张。汉守孙是指孙洙,他也是一位有声望的官员,代表了千秋之后的期望。
诗中还提到了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他写了《上林赋》,因此脱去了巾帽,作为进士被选为郎官。他在天禄阁拥有许多书籍,并亲自校勘其中的奇特字句。然后,诗中描述了王安石突然乘坐驷马车,带着牛酒回到故乡的情景。
最后几句表达了王安石对时局的观察和思考。时局平稳,没有战乱,没有得到吉祥的征兆。诗人询问君子的行为意图,意味着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疑问和不确定性。关陇之地指西北边境地区,其中关陇是指西北边境的重要区域,繁霜表示寒冷的气候,象征着时局的艰难。
最后两句表达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和志向。中和指中和政策,即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改革政策。他希望通过这些政策来宣布和平与繁荣,延续前朝的美好风光。循吏缀前芳表示要选拔优秀的官员,继续延续前朝的政绩。最后一句表达了王安石并不仅仅是为了亲朋的荣耀,而是希望能够夸耀整个国家的进步和成就。
整首诗以送别文学士的场景为背景,通过列举人物和事件,展现了王安石的政治成就和文学才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时局的观察和对国家前景的期望。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智慧和才华横溢。
“荦荦汉守孙”出自宋代王安石的《送文学士倅邛州》,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uò luò hàn shǒu sūn,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