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蒌蒿宜作河豚羹》
作者:辛弃疾(宋代)
诗意:这首诗词以河豚羹为主题,通过描绘河豚的危险特性和与之相对立的蒌蒿的救命之功,表达了人生不易和权力的转变。诗人辛弃疾借河豚和蒌蒿的寓意,隐喻了人世间的权谋和虚伪,以及在这种环境中保持纯真和真实的困难。
赏析:这首诗词通过对河豚和蒌蒿的对比,揭示了人世间的权谋和虚伪。河豚被描述为挟带鸩毒,一脔足就可以杀人,象征权力的暴力和危险。而蒌蒿则被描绘为能够解毒的草药,它的赤心可以挽救人的生命。诗中提到河豚在野外时被卫青混在奴仆中,意味着权力还未显现时,它隐匿在平凡之中。但当河豚登上君子堂,即权力显现之时,园绮成为它的骨肉,显示出权力的腐蚀力和人性的扭曲。
然而,辛弃疾最后提到河豚被制成脯肉,拳曲蝟毛缩,寄给朋友频频咀嚼,去翳如折屋。这里可以理解为辛弃疾用以喻示权谋和虚伪的河豚,最终被人们消化、消融,而唯有蒌蒿的清新和纯真才能去除伪装,还原真实。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河豚和蒌蒿为象征,通过揭示权力的险恶和虚伪,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实的追求。它警示人们在权谋的世界中保持纯真与真实的困难,同时呼吁人们拒绝虚伪,追求真实的人性和价值。
“杀人一脔足”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蒌蒿宜作河豚羹》,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ā rén yī luán zú,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