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老人说笛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词。诗歌通过武昌老人的自述,描述了他从小学习吹笛子,并在曹王那里得到赏识的经历。后来,他在镇戍到蕲州期间,常常在楚山秋天的竹林中吹笛子。他曾经买了很多笛子的材料,但最终却把自己的财产典卖,只剩下一件乌貂裘。老人的身体已经衰老,但他的心灵依然充满激情,每天仍然吹奏笛子。诗歌描述了老人独特的笛声,发出音乐家指引般的声音,使得水中的龙似乎随着曲调舞动起来。老人曾在黄鹤楼上吹奏笛子,在那里一曲笛声占领了整个秋月的江面。如今老人已经年迈,发音已经不再如从前那样准确,但他的音乐激情依然存在,时不时地在梦中吹奏一曲。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虽然年老却依旧充满热情和才华的老人,通过吹笛这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人与音乐的交融以及音乐对心灵的寄托作用。
“武昌老人七十馀”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武昌老人说笛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ǔ chāng lǎo rén qī shí yú,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