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洛阳的景象和元代社会的动荡不安。
诗中的第一句“千年河岳控喉襟”表达了洛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的雄伟和庄严。洛阳位于黄河和伏牛山之间,河岳代表了洛阳的地理特征,而“控喉襟”则暗示了洛阳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一句“一日神州见陆沉”则表达了元代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这句话意味着整个神州大地(中国)一天之间似乎都沉没了,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第三句“已为操琴感衰涕,更须同辇梦秋衾”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诗人以操琴来比喻自己的心情,感叹自己的衰颓和无奈。同时,他希望能够与皇帝同乘一辆车,共同梦想着安宁的秋天。
最后两句“城头大匠论蒸土,地底中郎待摸金。拟就天公问翻覆,蒿莱丹碧果何心?”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天命的质疑。城头的大匠们讨论着如何炼制黄土,地底的中郎们则等待着挖掘金子。诗人希望能够向上天询问社会的翻覆和动荡,质问蒿莱丹碧(指草木之色)果实的心意,暗示了对社会现象和人心的疑惑。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的景象和对社会动荡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对社会现象和人心产生了质疑。
“千年河岳控喉襟”出自元代元好问的《洛阳》,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iān nián hé yuè kòng hóu jī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