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寄题滁州丰乐亭》
泠泠幽谷泉,近在青峰下。
使君去穷源,林外留车马。
一径穿筱深,蔽日复潇洒。
行尽逢泓澄,翠影如可泻。
云树阴其旁,造物将有假。
引水开石池,结宇覆碧瓦。
乃知爱玩心,朝夕未忍舍。
近移溪上石,怪古苍藓惹。
芍药广陵来,山卉杂夭冶。
春禽时相鸣,宾从不应寡。
欲问淮南趣,还思洛阳社。
胜事已不辜,吟觞无倦把。
中文译文:
泠泠幽谷中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就在青峰下。
使君离开了源头的穷困,车马停留在林外。
一条小径穿越深深的竹林,遮蔽了阳光,又显得自在潇洒。
一路行来,遇到了清澈见底的泓澄,如同碧翠的倒影能够流泻出来。
云彩和树木的阴影一起陪伴着,仿佛造物主有意为之。
引水而开辟出的石头池塘,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
从这里可以知道作者钟情于游玩之心,晨昏都不舍得离开。
最近把溪边的石头搬到了这里,奇怪的古老苍藓引起了注意。
广陵的芍药,各种山野的花草在这里繁盛而夺目。
春天的鸟儿时常相互鸣叫,宾客从来不觉得寂寞。
欲问淮南的风土人情,又思念起洛阳的友人。
这些美好的事物都不辜负了期待,悠然地吟唱着酒杯,毫不疲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寄题滁州丰乐亭》。诗人以滁州丰乐亭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幽静而美丽的景象。诗中充满了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游玩心境的表达。
诗人通过描写幽谷中的泉水、青峰、竹林、泓澄等景物,展现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自然画面。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泉水的清澈、竹林的幽深、泓澄的宁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诗中的云树阴影、石池和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对造物主的崇敬。作者认为这些景物背后的安排和组合是有意而为的,暗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对游玩的向往和对友情的思念。他表达了对淮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好奇,同时又怀念起洛阳的友人。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线索,通过描绘细腻而富有意境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惜。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描写、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而著称。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感和对游玩心境的追求。整首诗以恬静、舒适的语调,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美好而宁静的世界,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诗人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也透露出对友情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他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享受和对人生的热爱。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细腻的景象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示了作者细腻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境界。它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对友情的思念和对人生的热爱,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舒适和满足的心境。
“近在青峰下”出自宋代梅尧臣的《寄题滁州丰乐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ìn zài qīng fēng xià,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