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梅)》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赵佶。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声声慢(梅)
欺寒冲暖,占早争春,江梅已破南枝。
向晚阴凝,偏宜映月临池。
天然莹肌秀骨,笑等闲、桃李芳菲。
劳梦想,似玉人羞懒,弄粉妆迟。
长记行歌声断,犹堪恨,无情塞管频吹。
寄远丁宁,折赠陇首相思。
前村夜来雪里,殢东君、须索饶伊。
烂漫也,算百花、犹自未知。
译文:
寒冷中欺寒,争先迎接春天,江边的梅花已经开放在南枝上。
傍晚时阴云凝结,适宜倒映月色,临着池塘。
梅花自然拥有晶莹的肌肤和秀美的骨骼,笑容随意而来,像桃李芬芳一样。
梦想的劳碌,宛如玉人害羞懒散,化妆时间拖延。
长时间记忆中的歌声戛然而止,令人遗憾,冷酷的笛声频繁吹奏。
寄托远方的丁宁,折下赠送给陇地的思念。
在前村夜晚的雪地里,东君殢和他的朋友必须用尽全力才能找到她。
花朵的烂漫,还有许多百花未曾知晓。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和思考。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花卉,象征着坚强、坚忍和不畏严寒的品质。诗中的梅花已经开放,欺过了严寒的冬天,争先迎接春天的到来。作者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追求春天的渴望。
诗中描写了梅花的特点,梅花的肌肤晶莹剔透,骨骼秀美,笑容随意而来,散发出桃李芬芳的香气,展现了梅花的高雅和自然之美。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逝去美好的怀念。作者提到了行歌声断,表示曾经欢乐的时光已经结束,令人感到遗憾。无情的笛声频繁吹奏,似乎在催人珍惜当下,抓住美好的时光。
最后几句中提到了寄托远方的思念和在雪地里寻找东君的情景,暗示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表达了对花朵的烂漫和生命的多样性的赞美,认为百花尚未开放的美好仍然存在。
整首诗词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和美好的追求。梅花作为早春的代表花卉,展现了顽强和坚韧的品质,同时又具有高雅和自然之美。作者借助梅花的形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中还融入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使整首诗词更加丰富而深情。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和特点,并通过与人生和时光的对比,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意象的运用,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整体上,这首诗词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向晚阴凝”出自宋代赵佶的《声声慢(梅)》,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xiàng wǎn yīn ní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