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雨》,这首诗词是宋代梅尧臣所作。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风味正不寝,
骤来寒气增。
檐斜滴野箨,
窗缺摇春灯。
孺子睡中语,
归人行未能。
前溪波暗长,
定已没滩棱。
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春夜听雨的诗词。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感受到春雨的丝丝寒意。他从斜斜的屋檐上听到雨点滴落在茅草上的声音,窗户上的春灯摇摆不定。孩子正在安睡中说梦话,而归家的人却还未归来。溪水在前方悄悄地流淌,波浪看不清楚,好像已经没有了过往时的涟漪。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夜中的雨声和寂静的气氛,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美感。诗人通过雨声、屋檐、窗户、孩子和溪水等形象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恬静的春夜场景。诗中的“风味正不寝”和“骤来寒气增”表达了诗人听雨时的清冷感受,雨声的落下增添了夜晚的静谧。屋檐上的野箨滴水声和窗户上摇摆的春灯形象生动,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孩子的梦话和归人的未归,揭示了一种孤寂和等待的情感。最后,溪水波浪的描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一切都已逝去的感觉。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个静谧而凄美的春夜场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寂静与孤寂的氛围。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类生活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这首诗词展示了梅尧臣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自然与人生的触动,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前溪波暗长”出自宋代梅尧臣的《春夜闻雨》,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ián xī bō àn zhǎ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