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战争的现实和对战争的思考,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示。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太平时期没有战争的阵势,
汉朝的士兵久经战斗而骄傲。
金甲从未穿戴过,
犀牛弓应该自行调整。
唉,战争就像燎原之火,
最终会导致巢穴倾覆。
如果威严和刑罚确立起来,
三军又怎敢嚣张。
这首诗词的诗意是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思。诗人通过对太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破坏。诗中提到的金甲和犀牛弓是战争中的象征物,它们的缺失和不使用,暗示了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词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他描述了太平时期没有战争的阵势,暗示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其次,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思考,警示人们战争的破坏力。他提到战争会像燎原之火一样蔓延,最终导致巢穴倾覆,这是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灾难的警示。
最后,诗人通过对威严和刑罚的想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他认为如果威严和刑罚确立起来,三军就不会嚣张,这是对战争中人性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示,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怀。
“犀弓应自调”出自宋代梅尧臣的《兵》,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ī gōng yīng zì diào,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