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嵩之阳赏析

忽见嵩之阳朗读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诗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家哲学与自然伦理的思索和追求。

译文:
仙人骑着白鹿,耳朵竟这么短。我正采菖蒲的时候,忽然看见了嵩山的阳光。我恭敬地跪下求道经,他就从怀中取出了。我细细阅读却不明白,便回来问嵇康。唉,我没有道的根骨,怎么能进入太行山呢?

诗意:
这首诗以作者与道士的对话为主线,通过探讨与道士交流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家思想和修行之道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在拜候道士后,请求得到道经,却阅读不明白,回来咨询嵇康。这一情节反映了诗人对于道家传统文化的敬仰,并展示了他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态度。

赏析:
本诗虽短小,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浓厚的哲学思考。首句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似乎出现了离奇的场景,但正是通过这种想象的手法,突出了仙人的神奇与尊贵。接着,诗中描述自己与道士的交流情景,以及自己阅读无果后问嵇康的情节,表现了诗人对于道家思想的兴趣和对于道德修行的向往。最后一句“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诗人表示了自己对于道德修行的渴望,但也自知自己没有道家修行所需的根骨,难以达到太行之境。整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情景和对话,抒发了作者对于道家哲学的崇敬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修行的无奈与向往之情。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