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注释
[1]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余:我。
[3]嗜:喜欢、特别爱好。
[4]无从:没有办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 借。
假,借。
于:介词,从。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8]走:跑。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11]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担心。.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4]游:交往。
[15]尝:曾经。
[16]趋:赶到。
[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执:拿着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连词,而,来。
[23]或:有时。
[24]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25]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色:表情。 恭:恭敬
[25]至:周到。
[26]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27]俟(sì):等待。
卒:最终。
[28]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箧:书箱。
屣:鞋。
[29]穷冬:隆冬。
[3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1]舍:指学舍,书馆。
[32]支:通“肢”,肢体。
[33]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4]汤:热水。
[35]沃灌:洗浴。沃,浇水洗(四肢)。灌通“盥”。
[36]衾(qīn):被子。
[37]拥:盖着。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42]朱缨:红色的帽带。
缨:帽带。
[43]腰: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敝,破旧。
[47]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48]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49]盖:句首发音词。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这里作数词,两次)
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因此 今义: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1.假借 :借。
2.叩问 :请教。
3.沃灌:浇洗。
4.叱咄:训斥,呵责。
5.欣悦 :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
(1)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 (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患:
(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
(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道:
(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质:
(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8.色:
(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颜色(课外)
9.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
(2)突然 (则亡以应卒)
(3)死
(4)完毕
(5)终于
11.慕
(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12益
(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3)好处,益处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3.撰长书以(之)为挚。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重点句
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启示
1.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2.应当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
3.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章中心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问题研究
1.对比作用
用太多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低劣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从对比中得出结论,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并且在对比中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
2.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
3.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如果学习条件差,要勤勉治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4.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虽然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的品质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5.作者并不因为衣食住行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读书生活创作一副对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侧耳为学勤。
6.作者为什么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
用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学习,有概括作用。
7.“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的原因?
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态度极其恭敬。
8.写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用衣食与“同舍生”对比,从而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
9.“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生读书的必备条件,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10.读完本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成绩。学业的精通,良好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1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远行万里,向先达虚心请教。
12.具体指出稳重的描写和议论语句,并说说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描写:“未尝稍降辞色”形象地写出了老师严肃的神态;“俯身倾耳”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奇案功德姿态;“烨然若神人”形象地写出了同舍生华丽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粗陋的衣着。
议论:“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点名虚心请教的好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点明不耻恶衣食的原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点明段旨;“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表明段旨;“是可谓善学者矣”点明马生的为人;“余故道为送至难以告之”点明段旨。
13.对于刻苦勤奋、执着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有什么看法?
这种刻苦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耐于艰难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4.本文为什么没有板起面孔,说教之感?
作者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领悟要义,要义比单纯议论更感人,更容易被马生接受。(将自己求学之难与太学生优越学习条件形成对比,情真理足),使人折服。
15.写了哪几方面的难?
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16.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A.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
B.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现象,虽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言之成理即可)
17.“善学者”应有怎样的品质?
善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尊师重教、虚心求学的态度,专心致志、不耻下问的品格。只有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8.有关文章主旨的对联?
名闻天下 文称四海 缘于心无旁骛
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养尊处优
19.本文作者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作者的学习态度是嗜学,乐以忘忧,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20.“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从他人处借书抄阅,按约定之期归还。所以别人都愿意借书给宋濂。宋濂也得以饱览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章背景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讲析
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体裁介绍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序”是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以身作则,勉励马生刻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赏析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此!”他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录》《王冕传》《胡长孺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看松庵记》等,《送东阳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叙自己“为学之难”,先揭示“嗜学,家贫”的主客观情况。“嗜学”,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烈的读书兴趣,而“家贫”则无力购书,无资聘师,无法结友。在这种处境下,唯有靠自己的“专心”、“劳苦”予以克服。作者先叙无书之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好读书却买不起书,只有走借书之途。再写借书之难,借来的书,不能污损,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不逾约,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笔录”。复写求师之艰。先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乡贤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求知的心诚。再写外出从师的“勤且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则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作者于前面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这里则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从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看,宋濂可谓学有所成的了。接着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裕而懈怠,回应上文,又明揭意图。作者仍然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的学习,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条件的优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对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显示了不容置辩的力量。最后一节文字写作这篇序的目的:“勉乡人以学”。作者和马君则系同乡关系,又是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加之以长信为进见礼,言和色夷,是个流辈称其贤的“善学者”,因而才诚恳地以“为学之难以告之”。由于文中是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为例证的,因而要申说一下无“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骄矜之意,写向人请教,说“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称自己“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预”、“缀”、“谬称”等谦让之辞,纯然是长者之风,学者之范。
作者勖勉后生马君则,语重心长,寓理于事,其事一为己事,一为人事。叙己事,娓娓动听;述人事,头头是道。以己事与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为太学生事,马生系太学生中之一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学生,是个“用心於学甚劳”的“善学者”,因而具有劝勉的基础,否则也不必如此谆谆告诫。这篇劝学篇,因为作者现身说法和严密对比,事繁而不芜。语简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最后也诛及了他。
点评: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翻譯及注釋
翻譯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因為)家裏貧窮,(所以)沒有辦法買書來閱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台裏的墨汁像冰一樣堅硬,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後,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於是我能夠遍觀群書。到了成年以後,我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人同我來往,曾經跑到百裏以外,拿著經書向鄉裏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和聲望高,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著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學識。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穀之中。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都凍裂卻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仆人拿著熱水(為我)澆洗,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兩頓夥食,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來享用。與我同住別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係著白玉製成的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鮮亮麗好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啊!
注釋
[1]選自《宋學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西北),明初文學家。
東陽,地名,在今浙江東陽。
生,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序:文體名,這是一篇贈序
[2]餘:我。
[3]嗜:喜歡、特別愛好。
[4]無從:沒有辦法。
[5]致書:得到書。致:得到。
[6]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每:常常。
假借:同義複合詞。 借。
假,借。
於:介詞,從。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活用為動詞,動手。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讀書。
弗:不。之:指代抄書。
[8]走:跑。
[9]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為;是:這樣。
[11]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人。
後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擔心。.
[13]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碩,大。
[14]遊:交往。
[15]嚐:曾經。
[16]趨:趕到。
[17]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叩,請教。
執:拿著
[18]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
望,聲望,名望。
隆:高。
[19]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
填,充。這裏是擁擠的意思。
[20]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辭色,言語和臉色。色:臉色。
[21]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援,提出。
質,詢問。
[22]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表現尊敬而專心)。
以:連詞,而,來。
[23]或:有時。
[24]叱(chì)咄(duō):訓斥,嗬責。
[25]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順。色:表情。 恭:恭敬
[25]至:周到。
[26]複:這裏指辯解,反駁。
[27]俟(sì):等待。
卒:最終。
[28]負篋(qiè)曳屣(yè xǐ):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篋:書箱。
屣:鞋。
[29]窮冬:隆冬。
[30]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開裂。
[31]舍:指學舍,書館。
[32]支:通“肢”,肢體。
[33]媵(yìng)人:這裏指服侍的人。
[34]湯:熱水。
[35]沃灌:洗浴。沃,澆水洗(四肢)。灌通“盥”。
[36]衾(qīn):被子。
[37]擁:蓋著。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應兩頓飯。再:兩次。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裏。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綺(qǐ)繡:穿著漂亮的絲綢衣服。
被,通“披”,穿著。
[42]朱纓:紅色的帽帶。
纓:帽帶。
[43]腰:腰佩。
腰,名詞作動詞。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氣味,這裏指香氣。
[45]燁(yè)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46]縕(yùn)袍敝(bì)衣:破舊的衣服。
縕,舊絮。敝,破舊。
[47]略無慕豔意:毫無羨慕的意思。
略無:毫無。
慕豔,羨慕。
[48]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中:內心。
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
[49]蓋:句首發音詞。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文言現象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作動詞,這裏指掛在腰間,佩戴。)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作動詞,動手。)
戴朱纓寶飾之帽。(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再:這裏作數詞,兩次)
不必若餘之手錄。(手:名詞作狀語,用手)
寓逆旅。(寓:名詞作動詞,寄住)
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肥:形容詞作名詞,鮮魚和肥肉)
古今異義
餘幼時即嗜學(餘:古義為我,今義為剩下,餘下)
走送之。(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是:古義:因此 今義:判斷動詞,是;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益慕聖賢之道(益:古義:更加 今義:好處)
嚐趨百裏外(趨:古義為奔赴,今義為趨勢)
門人弟子填其室(填:古義:擠滿 今義:填滿 填充)
未嚐稍降辭色(色:古義:臉色 今義:顏色)
餘立侍左右(左右:古義: 身邊 今義:大約)
或遇其叱咄(或: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卒獲有所聞(卒:古義:終於 今義: 小兵)
窮冬烈風(窮:古義為深,今義為貧窮,窮盡)
寓逆旅(逆:古義為迎,今義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義指湯水)
日再食(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
右備容臭(xiù) (臭:古義:香氣 今義:(chòu)臭氣,氣味難聞)
以中有足樂者(中:古義:心中 今義:表界限)
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 今義:碩士後的學位)
同義複詞
1.假借 :借。
2.叩問 :請教。
3.沃灌:澆洗。
4.叱咄:訓斥,嗬責。
5.欣悅 :高興,快樂。
一詞多義
1、以:
(1)連詞:相當於“而”,譯為而,來(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
(2)介詞:把,用 (以衾擁覆;生以鄉人子謁餘;以書假餘;撰長書以為贄)
(3)連詞:因為(以中有足樂者)
(4)表修飾,不譯(計日以還)
(5)介詞,前者譯為因為,後者譯為把(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2.之:
(1)結構助詞:的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代詞,指書 (走送之)
(3)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當餘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滋味之享)
(5)代詞,抄書,賓語前置(弗之怠)
(6)結構助詞,的(益慕聖賢之道;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3.患:
(1)擔憂,憂慮,動詞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2)憂患,名詞(無凍餒之患矣)
4.故:
(1)因此,連詞(故餘雖愚)
(2)特意,故意,副詞(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5.道:
(1)學說,名詞(益慕聖賢之道)
(2)說,動詞(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詞(色愈恭,禮愈至)
(2)到,動詞(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7.質:
(1)詢問,動詞(援疑質理)
(2)本質,資質,名詞(非天質之卑)
8.色:
(1)臉色(未嚐稍降辭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顏色(課外)
9.而:
(1)表轉折:但,卻(足膚皸裂而不知)
(2)表修飾:(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
(2)突然 (則亡以應卒)
(3)死
(4)完畢
(5)終於
11.慕
(1)仰慕(益慕聖賢之道)
(2)羨慕(略無慕豔意)
12益
(1)更加,越發(益慕聖賢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3)好處,益處
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彎曲)
倒裝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之”作賓語,動詞後置。“之”代筆錄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書這件事”。)
2、每假借於藏書之家(介詞(於)+名詞(家)=介賓作狀語是狀語後置原來應是每於藏書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書假(於)餘。
2.餘則縕袍敝衣處(於)其間。
3.撰長書以(之)為摯。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重點句
1、統領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的句子:餘幼時即嗜學。
2、最能表現作者幼時抄書艱苦的句子: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師發怒,自己以謙和的態度虛心請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戰勝物質貧困的句子: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啟示
1.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隻有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是否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係不大。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有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
2.應當尊重老師。在老師麵前應當恭敬,謙虛。
3.因從宋濂身上學習他的勤奮刻苦,求教謙虛、誠懇,尊敬老師的品質。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文章中心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曆,勸勉當時的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問題研究
1.對比作用
用太多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越和作者自己學習條件低劣形成對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誌趣的高尚,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明學業能否有成就,取決於主觀努力,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2.作者寫本文的意圖是什麽?
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勸勉馬生珍惜太學優越的學習條件,刻苦讀書。
3.結合課文說說現代中學生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如果學習條件差,要勤勉治學,不怕吃苦;學習條件好,要珍惜優越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
4.宋濂的求學經曆,告訴馬生什麽道理?雖然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鑒?
在這篇文章裏,宋濂以他的親身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於貧賤,不慕富貴的精神和對後學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的品質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
5.作者並不因為衣食住行條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見其內心充實、誌存高遠,請結合他的讀書生活創作一副對聯:
負篋曳屣求師苦,俯身側耳為學勤。
6.作者為什麽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著筆?
用以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學習,有概括作用。
7.“餘雖愚,卒或有所聞”的原因?
不因家貧放棄讀書的夢想,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學習。虛心向他人請教,態度極其恭敬。
8.寫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用衣食與“同舍生”對比,從而表現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心的樂趣。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艱難,刻苦讀書的精神追求。
9.“口體之奉”和“中有足樂”,你讚成怎樣的取舍?
我讚成中有足樂,精神上的富足能夠戰勝物質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生讀書的必備條件,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一種高尚的情趣。
10.讀完本文,得到的啟示是什麽?
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專心致誌,不辭辛勞才能取得好成績。學業的精通,良好品質的形成,主要在於主觀努力。
11.作者從哪幾方麵來寫自己創造條件讀書的?
借書不失信於人;抄書不畏艱苦;遠行萬裏,向先達虛心請教。
12.具體指出穩重的描寫和議論語句,並說說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描寫:“未嚐稍降辭色”形象地寫出了老師嚴肅的神態;“俯身傾耳”形象地寫出了學生奇案功德姿態;“燁然若神人”形象地寫出了同舍生華麗的外表;“縕袍敝衣”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粗陋的衣著。
議論:“餘雖愚,卒或有所聞”點名虛心請教的好處;“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點明不恥惡衣食的原因;“蓋餘之勤且艱若此”點明段旨;“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表明段旨;“是可謂善學者矣”點明馬生的為人;“餘故道為送至難以告之”點明段旨。
13.對於刻苦勤奮、執著向學、樂以忘憂的學習態度有什麽看法?
這種刻苦向學、樂以忘憂的學習態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為學者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耐於艱難困苦的品格,隻有勤勉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4.本文為什麽沒有板起麵孔,說教之感?
作者現身說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讓後輩從親切委婉的故事敘述中領悟要義,要義比單純議論更感人,更容易被馬生接受。(將自己求學之難與太學生優越學習條件形成對比,情真理足),使人折服。
15.寫了哪幾方麵的難?
幼時求學借書抄錄之難;成年求師叩問之難;從師求教的跋涉之難;衣食粗劣,生活簡樸。
16.怎樣看待作者尊師從師的態度?
A.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尊敬師長,請教問題態度恭敬,認真聽取老師的批評教育,不能對老師求全責備。隻有尊師重教,才能學有所成。
B.作者在老師麵前畢恭畢敬,“不敢出一言”,這是中國舊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現象,雖包含著尊師重教的積極因素,但也顯得過於迂腐。(言之成理即可)
17.“善學者”應有怎樣的品質?
善學者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敢於吃苦的精神,尊師重教、虛心求學的態度,專心致誌、不恥下問的品格。隻有勤勉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8.有關文章主旨的對聯?
名聞天下 文稱四海 緣於心無旁騖
業有不精 德有不成 隻因養尊處優
19.本文作者的學習態度是怎樣的?請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作者的學習態度是嗜學,樂以忘憂,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老師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20.“餘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什麽?
從他人處借書抄閱,按約定之期歸還。所以別人都願意借書給宋濂。宋濂也得以飽覽群書。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文章背景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自《宋學士文集》(《四部從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曆和學習態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本課隻節選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這部分中,作者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地位和長者身份,就板起麵孔說教,而是現身說法,敘述自己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作者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寓於其中。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終於有所成就。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講析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現分幾段來談。
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曆,一共有三層。
第一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文章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嗜學”就是喜歡讀書,家境貧寒卻又無法買書來看,隻好向別人借書,“手自筆錄”,自己親手抄寫,這就成了解決矛盾的辦法。“手自筆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度。接著用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進一步描寫這種刻苦精神。“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硯台裏結了很硬的冰,手也凍僵了。這既是指天氣,又是指家道貧寒。而“硯冰”“手指”,是圍繞著“手自筆錄”的抄書方式寫的。“弗之怠”,是說不懈怠偷懶。這是用學習態度和學習條件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著筆,用來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這裏指“趕快”。“走送之”,親自去借,又親自去送,而且趕緊送去。“不敢稍逾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這個“稍”字強調了他堅守信約,決不耽誤,即使困難再大,也是這樣。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樂於借書給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觀群書”。從“無從致書以觀”到“遍觀群書”,這中間的原因,表麵看來,是“不敢稍逾約”,實際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艱苦的學習精神。這一層是寫讀書刻苦。
第二層一開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便舉行加冠儀式,束發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層說的是學習刻苦,這一層講的是求師艱難。寫的是“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情景。所謂“鄉之先達”,是指當地有學問的前輩。“執經叩問”,就是帶著經書去請教。“百裏”,是說路程遠,顯示了求師欲望的迫切和堅決。這個情景是分三點來寫的。第一點寫老師的嚴厲。“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後用學生擠滿屋子這一情景進一步烘托渲染,說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這是用的反襯手法。而寫老師嚴厲又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於是,接下來的第二點是寫平時請教老師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傾耳”,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度。第三點是寫老師發怒時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態度更加謙和,以至於不敢出聲。這裏的兩個“愈”字,相當傳神。“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等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繼續請教。這一層是寫求師難。
第三層主要寫求學的艱苦情況。作者選取了一個特定情景加以描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明窮苦;“深山巨穀”,表明路途險惡。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環境、氣候的特點上著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淒苦。這是寫行,同時寫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舊棉袍,每天隻吃兩頓飯,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這一切,都表現了一個“苦”字。而著力寫苦,有兩個目的:一是對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裏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現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心的樂趣。作者連用這樣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著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形象,“燁然若神人”,像神那樣光彩豔麗。這是個比喻,這一個比喻越是突出,下麵的對比就越鮮明。“餘則袍敝衣處其間”,一邊是服裝鮮豔,一邊是破衣爛襖。這就進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經過這樣的對比後,作者的筆墨開始轉折,進入對精神境界的揭示,“略無慕豔意”,表明他一點也不羨慕,不自慚形穢。那麽,他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中有足樂者”,內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會在吃、穿上和別人比較了。接下來作者用“蓋餘之勤且艱若此”結束這一層,說明這隻是一個例子,是一種特定情景,從而用特定來說明一般,概括了許多類似情形。
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確,但作者不是板著麵孔空講道理,而是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而這種夾敘夾議手法的運用,又是通過現身說法的途徑,包含著自己親身的經曆和感受,因而顯得情意懇切,語重心長,使人感到親切。文章從敘述入手,表麵上看似乎離題,實際上內在的勾連很緊。寫年輕時讀書、從師、求學的經曆,選取的是跟題旨有關的事情,因而在敘述中隱隱地有著議論的意圖。寫自己的艱苦經曆是正麵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麵的教訓。這一切又無不是為著勉勵馬生。因而,全文的結構緊密,最後推出題旨就顯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個重要的寫作特色是善於運用對比手法。比較明顯的是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的對比。本章的結論便是從這些對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鮮明,很有說服力。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體裁介紹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贈序。“序”是一種文體,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於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文體,內容多為勉勵、稱許、推重之辭,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也在京城,就讀於“太學”。馬生回鄉探親,宋濂寫了這篇文章,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道為學之難”,以身作則,勉勵馬生刻苦·學習。這篇贈序不是板著麵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因而寫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辭流暢,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意義。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賞析
宋濂少時勤苦好學,元時曾受業於文豪吳萊、柳貫、黃之門,得其薪傳。於書無所不窺;自少至老,未嚐一日釋卷,故學識、文才俱登峰造極。及事明太祖,凡國家祭祀、朝會、詔諭、封賜之文,多出其手。相傳明太祖嚐以文學之臣問於劉基,基對曰:“當今文章第一,輿論所屬,實在翰林學士臣濂,華夷無間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聽讓。”(《跋張孟兼文稿序後》)當時日本、高麗使臣來京朝貢者,每問“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購其文集而歸。著有《宋學士集》《宋文憲全集》並行於世。宋濂文雍容高華,醇厚演迤,而多變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濂文雍容渾穆,如天閑良驥,魚魚雅雅,自中節度。”劉基於其所著《宋景濂學士文集序》中引歐陽玄讚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極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其氣韻沈雄,如淮陰出師,百戰百勝,誌不少懾;其神思飄逸,如列子禦風,飄然騫舉,不沾塵土;其詞調清雅,如殷卣周彝,龍紋漫滅,古意獨存。其態度多變,如晴霽終南,眾騶前陳,應接不暇,非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此!”他在文學上主張崇實務本,“必有其實,而後文隨之”;強調“隨物賦形”、“人能養氣則情深文明,氣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錄》《王冕傳》《胡長孺傳》《李疑傳》《環翠亭記》《看鬆庵記》等,《送東陽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敘自己“為學之難”,先揭示“嗜學,家貧”的主客觀情況。“嗜學”,有強烈的讀書願望,濃烈的讀書興趣,而“家貧”則無力購書,無資聘師,無法結友。在這種處境下,唯有靠自己的“專心”、“勞苦”予以克服。作者先敘無書之苦。“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好讀書卻買不起書,隻有走借書之途。再寫借書之難,借來的書,不能汙損,不可久待,隻有“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為了不逾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筆錄”。複寫求師之艱。先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嚐趨百裏外”求教,不辭勞苦。鄉賢因門人弟子眾多,對他“未嚐稍降辭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卻是“俯身傾耳以請”;甚至會遇到“叱咄”,而他卻“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鄉先達的態度愈差,他的態度卻愈敬,可見求知的心誠。再寫外出從師的“勤且艱”。“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道路、環境、季節、氣候,都極惡劣,而他“足膚皸裂”、“四肢僵勁”,則置天寒地凍於不顧,山高路遠而不管。對於衣、食、住也不講究。寄居旅舍,一天兩頓飯,無甘美肥鮮;一身粗布破袍,無光鮮錦繡。作者於前麵以環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這裏則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絝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於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於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從封建社會的“學而優則仕”的觀點看,宋濂可謂學有所成的了。接著寫諸生學習條件優裕而懈怠,回應上文,又明揭意圖。作者仍然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麵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的學習,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條件的優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對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顯示了不容置辯的力量。最後一節文字寫作這篇序的目的:“勉鄉人以學”。作者和馬君則係同鄉關係,又是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加之以長信為進見禮,言和色夷,是個流輩稱其賢的“善學者”,因而才誠懇地以“為學之難以告之”。由於文中是以個人的經曆和體會為例證的,因而要申說一下無“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驕矜之意,寫向人請教,說“餘雖愚,卒獲有所聞”,稱自己“今雖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預”、“綴”、“謬稱”等謙讓之辭,純然是長者之風,學者之範。
作者勖勉後生馬君則,語重心長,寓理於事,其事一為己事,一為人事。敘己事,娓娓動聽;述人事,頭頭是道。以己事與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為太學生事,馬生係太學生中之一員。但又不同於一般的太學生,是個“用心於學甚勞”的“善學者”,因而具有勸勉的基礎,否則也不必如此諄諄告誡。這篇勸學篇,因為作者現身說法和嚴密對比,事繁而不蕪。語簡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於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尊處優,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越,要充分運用。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後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於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勳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塗節、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讚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談讀書,還不忘讚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裏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於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後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最後也誅及了他。
點評:欲得真學問,須下苦工夫。
“门人弟子填其室”出自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én rén dì zǐ tián qí shì,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