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江都》是唐代罗隐所作,描写了淮王高宴动江都的场景,以及作者对时局变迁的思考。
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江都的赞美和怀念之情,通过描述淮王在江都举行盛大的宴会,展现了宫殿建筑的壮丽与华丽。诗中提到的九里楼台牵翡翠,两行鸳鹭踏真珠,形容了宴会场景的繁华和华美。
然而,在描绘繁华之余,诗人也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诗中提到的狂生坐隅和晋阳星拆后,暗示了诗人对过往岁月和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惋惜。诗人认为,世间的兵革和地荒芜使得曾经的繁华逐渐消失,暗示了作者对时局动荡和社会乱象的关切和忧虑。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宴会场景的描绘,结合对时局变迁的反思,表达了对逝去繁华的怀念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光景的描写与思考,展示了亡国之痛和对时代的思考。
“曾忆狂生亦坐隅”出自唐代罗隐的《江都》,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éng yì kuáng shēng yì zuò yú,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