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之待制挽词二首》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脱去遗留的章句,处理政务经纶,
心中充满龙蛇般的曲折和伸展。
南巡的威声传遍了边疆,
西征中旧时的仇恨消失了奸臣。
留下很多谏疏惊动了颓靡的局面,
最终把苦辛寄托在了诗词之中。
直爽的气质如同云彩一般无法尽尽,
一对儿子也是如骐驎一般的非凡。
济南的风景在西湖之上,
在湖上遇见公卿初次下马。
谈笑间向着齐虏俯首,
在门外听着除书的旌旗声。
一封信未奏先焚烧掉了,
三次被降职归来后便种菜。
泪水落在西堂,歌声洒遍大地,
杉松树下只见到岁寒的余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李诚之为主题,表达了苏辙对李诚之的赞扬和思念之情。李诚之是苏辙的同僚和朋友,他在政务中表现出了深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诗中提到他处理政务经纶、脱去遗留的章句,显示出他对政事的专注和能力。
诗中还提到了南巡和西征,南巡时李诚之展现了威武的声势,西征中消除了旧时的仇恨,这些都显示了李诚之在国家大事中的重要作用。
苏辙还表达了对李诚之谏疏的赞赏,他的谏言震动了朝廷的颓靡局面,虽然最终没有得到实现,但苏辙认为这些谏言寄托了李诚之的苦辛。
诗中还以济南的风景和西湖相对应,表达了苏辙对李诚之的思念之情。他回忆起李诚之在西湖之上的情景,提到了他们初次见面时的欢乐和李诚之对敌人的屈服。同时,他也描述了李诚之在政务之余种菜的情景,反映了他的淡泊和对平凡生活的向往。
诗的最后,苏辙以泪水洒在西堂、杉松树下见到岁寒的余痕来结束,表达了对李诚之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以苏辙对李诚之的赞美和思念为主线,通过描绘李诚之在政务和生活中的种种情景,展现了他的才华和为人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苏辙对友情和时光的感慨。
“湖上逢公初下车”出自宋代苏辙的《李诚之待制挽词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ú shàng féng gōng chū xià chē,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