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自普照入山独游二庵》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披榛入山山路细,
穿越茂密的丛林向山中进发,
钟声出寺门将闭。
离开寺庙的钟声即将敲响关门。
石苔冉冉上芒鞋,
石头上的苔藓渐渐爬上草鞋,
草露漙漙著衣袂。
草地上的露水湿润了衣袖。
野人茅茨苫竹屋,
野人住在茅草搭建的竹篱屋中,
终身局促无生计。
他们一生过着拮据的生活,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天公未胜困人,
上天的神明还没有战胜人类的困苦,
春田米尽秋田继。
即使春天的粮食收获完了,秋天的田地又接续着。
老妻稚子亦自乐,
老妻和年幼的孩子也能感到快乐,
野草山花还插髻。
他们的头上还插满了野草和山花。
长笑人间醉未醒,
长久以来,他们笑看人间繁华却不曾苏醒,
终老辛勤漫欺世。
他们一生辛勤劳作,却被世人轻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野人的生活境遇。野人住在山中的竹篱屋里,生活简朴而困苦。诗中用细节描写表现了野人的艰辛和困顿,如披榛入山、石苔上衣袂等。尽管野人面临着生活的困难,但他们依然能从简朴中找到快乐,老妻和孩子也能欢乐自得。诗中的"野草山花还插髻"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整首诗以叙事方式展现了野人的境遇和态度。他们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磨难,长久以来笑看人间的荣华富贵,却从未迷失自我。诗词通过对野人生活的描写,间接地批判了社会上追逐名利的虚浮和困扰。
苏辙通过这首诗词,表达了对于简朴生活和纯朴情感的赞美,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批判。他通过野人的形象,呼吁人们珍惜朴素的生活,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追求内心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野人茅茨苫竹屋”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子瞻自普照入山独游二庵》,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ě rén máo cí shān zhú wū,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