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州二咏其二黄雀》是苏辙所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秋天飞翔的黄雀在禾田间觅食的场景。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秋风下,黄雀飞。
禾田熟,黄雀肥。
群飞蔽空日色薄,逡巡百顷禾为稀。
翾翻巧捷多且微。精丸妙缴举辄违,
乘时席势不可挥。一朝风雨寒霏霏,
肉多翅重天时非,农夫举网惊合围。
悬颈系足肤无衣,百个同缶仍相依,
头颅万里行不归。北方居人厌羔豨,
咀噍聊发一笑欷。
诗意: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禾田间飞翔的黄雀。黄雀在成熟的禾田中觅食,它们成群结队,密密麻麻地飞翔,使得天空的光线变得昏暗。黄雀们在禾田中飞来飞去,灵巧而敏捷,它们娴熟地捕捉精巧的昆虫,但有时也会被猎人的陷阱所违逆。当一场寒冷的风雨来临时,黄雀们的飞行变得困难,因为肉多翅重的黄雀在寒冷的天气中无法保持飞翔。诗中还描绘了农夫们惊扰了黄雀的飞行,他们举起网来合围黄雀。黄雀们被捕获后,被悬挂起来,脖子被系住,羽毛被剥去,成为人们的食物。最后两句表达了北方人对黄雀肉的厌恶,他们吃着黄雀肉,并发出一种嘲笑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雀的形象,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黄雀的特点和行为描写得十分生动。诗中的黄雀被描绘成飞翔的小鸟,它们在禾田中觅食,展示了大自然的丰饶和生机。然而,诗中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悲凉,当风雨来临时,黄雀们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它们无法逃脱农夫们的捕捉。诗人对于黄雀的描写,既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也折射出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厌恶。整首诗以黄雀为主线,通过对黄雀的描写,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百个同缶仍相依”出自宋代苏辙的《筠州二咏其二黄雀》,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ǎi gè tóng fǒu réng xiāng yī,诗句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