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瓶罂沾稚孺赏析

山下瓶罂沾稚孺朗读

《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上冰消岸草青,
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桥没水不胜重,
野店压糟无复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
谷中幽鸟渐嘤鸣。
洞门泉脉龙睛动,
观里丹池鸭舌生。
山下瓶罂沾稚孺,
峰头鼓乐聚簪缨。
缟裙红袂临江影,
青盖骅骝踏石声。
晓去争先心荡漾,
莫归夸后醉从横。
最怜人散西轩静,
暧暧斜阳着树明。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岁首时人们的乡俗踏青景象。冬天的江上冰消了,岸边的草变得青翠。人们三三五五地结伴踏青,享受春天的美景。然而,浮桥因为江水退去而没有水,无法承载人们的重量;野店因为游客众多而变得杂乱不清。不远处的松树下,寒花初绽,谷中的鸟儿开始婉转鸣唱。洞门处的泉水流动,泉眼中的龙瞳闪烁;观景区的丹池中,荷叶上的鸭嘴苗开始生长。山下的小孩子沾满了瓶罂,峰顶上的鼓乐聚集着仕宦人士。缟裙红袖的女子站在江边的倒影中,青色帐篷下的骅骝马踏着石头发出声响。清晨出发的人们争先恐后,心情激荡,不愿轻易回去,而醉酒的人们则随意横行。最让人怜爱的是散去后的西轩寂静,斜阳映照着树木,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赏析:
这首诗词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宋代岁首时的乡俗风情。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们的行为,展现了踏青活动的欢乐氛围和景色的美丽。诗中的对比手法也相当巧妙,通过对浮桥与野店、松下与谷中、洞门与观里的对比,凸显了人们在踏青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享受到的乐趣。同时,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等,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此外,诗中还展现了人们在踏青中的不同心态和行为,如争先心荡漾的热情和夸后醉从横的放纵。最后,诗的结尾以描述散去后的宁静景象,通过西轩静、斜阳明、树木映照,给人以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感受,使整首诗在欢乐与宁静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比和平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们踏青活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人们的欢乐,同时也透露出对岁首乡俗的思考和对宁静的向往。它以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形象和对比手法,将读者带入了宋代岁首的乡村景象,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踏青的愉悦。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