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寓居二首其一东亭》
十口南迁粗有归,
一轩临路阅奔驰。
市人不惯频回首,
坐客相谙便解颐。
惭愧天涯善知识,
增添城外小茅茨。
华严未读河沙偈,
偃仰明窗手自披。
中文译文:
十口南迁归家田野,
一座亭子临街道。
城市人们不习惯回头望,
坐着的客人却领悟其中的滋味。
我惭愧于远离故土,
却在城外添建了一座简陋的茅屋。
尚未读完《华严经》和《河沙经》,
我静静地坐在明亮的窗前自己默诵。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在宋代写的,表达了他隐居乡间的生活和对文化修养的思考。诗中描述了他一家十口人南迁回到农村的场景,建起了一座临街的亭子。与繁忙的都市不同,城市人们习惯了匆忙前行,很少回头顾及周围的环境,而坐在亭中的客人却能在宁静中体悟生活的真谛。
苏辙在诗中自嘲地说,在天涯漂泊的日子里,他虽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却为自己添建了一座简陋的茅屋。他承认自己尚未读完《华严经》和《河沙经》,但他在明亮的窗前静静地坐着,自己默诵经文,表明他对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的坚持与努力。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者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苏辙对于安静、宁谧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他以自嘲和自省的态度,展示了对自身修养的不满和追求进步的决心。这首诗词既展示了苏辙的生活境况,又抒发了他内心的感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在感受田园生活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十口南迁粗有归”出自宋代苏辙的《寓居二首其一东亭》,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í kǒu nán qiān cū yǒu guī,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