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僧麋鹿人赏析

居僧麋鹿人朗读

《游太山四首其二四禅寺》是苏辙在宋代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
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揖。
樵苏草木尽,佛事亦萧瑟。
居僧麋鹿人,对客但羞涩。
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
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
华严具多纸,归来手亲译。
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
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
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
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
末法渐衰微,徒使真人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游历太山时参观禅寺的情景,同时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末法衰微的忧虑。

诗的开头,山蹊宽阔,足够容纳车箱,深入其中可以得到收获。这里借山蹊的意象,暗示了一种修行的道路。

接着描绘了一座古寺依山而建,与周围的山峰互相致意。此处通过山峰与寺庙的互动,表达了寺庙与自然融合的景象,具有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下一段描述了樵夫和苏辙一同走进寺庙,看到草木凋零、佛事冷落的情景。这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佛教衰落的现实。这种草木凋零的景象与佛事的萧瑟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然后是苏辙与居住在寺庙中的僧人、麋鹿的相遇。诗中表达了苏辙作为访客的羞涩与僧人的羞涩相呼应,展现了人与自然、文化的交汇点。

接着提到了寺庙中的两座碑,面对风雨依然屹立,象征着法则的存在。八分存法则表示法则完整无缺,不容侵犯。

下一段回顾了历史,提到了唐代义靖师(指玄奘)万里西行至西域取得华严经,并亲自翻译回来的壮举。这表达了对佛教文化传承的敬仰和推崇。

之后,诗中提到了石室中保存着遗文,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表达了佛教教义的广阔和普及性。

接下来,诗人提到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这里变化浩难名指的是世间万物瞬息万变,难以被凡人所称道。丹青画京邑表示即使通过绘画表现城市的美丽,也无法完全展现它的真实。

最后一句"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末法渐衰微,徒使真人泣"表达了诗人对末法衰微的忧虑。粲然共一理指的是佛教的教义,而眩晃莫能识表示这种教义的深奥和超越凡俗的性质。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末法时代的悲伤和无奈,认为这种衰微只能使真正的修行者感到悲痛。

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自然景观和历史故事,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景仰和对末法衰微的忧虑。同时,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历史故事的对比和象征,营造了一种静谧、凄凉的氛围,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宇宙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鹿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