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何年被流徙赏析

汉人何年被流徙朗读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出山》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燕疆不过古北关,
连山渐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
契丹骈车依水泉。
橐驼羊马散川谷,
草枯水尽时一迁。
汉人何年被流徙,
衣服渐变存语言。
力耕分获世为客,
赋役稀少聊偷安。
汉奚单弱契丹横,
目视汉使心凄然。
石瑭窃位不传子,
遗患燕蓟逾百年。
仰头呼天问何罪,
自恨远祖从禄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奉使到契丹境内的景象和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

诗的开头提到了燕疆,即中国北方的边境地区。古北关是指连接中国和契丹地区的重要关口。随着向北行进,连绵的山脉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平田。这里描绘了地理环境的变化,显示了两地的差异。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奚人和契丹人的生活方式。奚人自己建造简陋的草屋居住,契丹人则骑着豪华的骈车依靠水泉居住。这里体现了奚人与契丹人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诗中还描述了大漠中的景象,橐驼、羊马在广阔的川谷中散落,而当草枯水尽时,人们就会迁徙。这一描写表达了沙漠地区的艰苦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困境。

接下来,诗词转向描述汉人的遭遇。诗中提到汉人被流徙,衣服逐渐改变,语言存留。这反映了汉人在契丹统治下的身份变迁和文化的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自身的立场和感受来表达。他以力耕分获的身份作为客人生活在此地,赋役少,可以稍微安心。然而,汉人与奚人相比,单薄而弱小,而契丹人则傲慢而强势。诗人心中凄然,用目视汉使来象征汉人在契丹人面前感到的无奈和困惑。

最后,诗人提到石瑭窃位,不传子孙,造成燕蓟地区长期的困扰和遗患。他仰头呼天,问自己的祖先犯了何罪,懊悔远祖从禄山来到这里。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契丹地区的景象,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下的人民生活状况和诗人对此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民族关系、地域差异和政治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