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食稻不食粟赏析

少年食稻不食粟朗读

《逊往泉城获麦》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少年吃稻不吃粟,老年在颍川缺少稻。人们说小麦胜过西川,雪花落下磨煮成了玉。用冷槐叶洗牙,喝汤饼和羊羹暖胃。五年来我随俗粗茶淡饭能填饱肚子,早晨只有稻米供应稀粥。我的孩子们知道我老了,也知道我馋,却在炎热的泉城触动三伏天的炉火。田家人有信号叫我就来,中午驱赶牛汗水如浴。我的儿子一生都在读书史,从未在田间争斗过斛斗。今年旱情已久,麦粒变得细小,所以只能勉强罢休,还要给老宿留下些。回来后,一切都变得糟糕,来年的丰收还不确定。家中百口依然需要储备,贫困的邻居求助,我只能分享一半的谷物,仓库就空空如也。

诗意和赏析:
《逊往泉城获麦》描绘了作者苏辙在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对家庭贫困的思考。诗中通过对粮食的描绘,凸显了生活中物资匮乏的困境和对温饱的渴望。

诗的开头写到了作者年轻时吃稻谷而不吃粟米,而如今老年时在颍川缺少稻米。这反映了作者年少时的富裕和老年时的贫困,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物质生活的变迁。

接着,诗中提到了人们说小麦胜过西川,雪花落在磨盘上磨成了珍贵的玉状。这里通过对小麦的赞美,表达了对粮食的珍贵和对丰收的向往。

后面的几句描述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如用冷槐叶洗牙、喝汤饼和羊羹来温暖胃口,以及五年来随俗过着勉强填饱肚子的日子。这些描写展现了作者在贫困环境下艰难维持生计的辛酸和努力。

诗中还提到了作者的儿子在读书,没有参与田间劳作。这呈现了作者对自己辛勤劳作的不满和对下一代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地位和职业选择的差异。

最后几句写到了干旱导致的麦粒细小,不得不停止收割,而来年的丰收也未知。这体现了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性。

整首诗以真实的描写和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贫困生活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阶层的辛苦和苦难。诗中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温饱的追求和对困境的思考,呈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不平等的反思。

这首诗词通过对粮食和生活条件的描写,传递了作者对温饱的渴望和对贫困生活的痛感。它以朴实的语言和直观的形象,深刻地刻画了农民阶层的生活困境,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思考。

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现了苏辙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它以真实和质朴的笔触,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困境和贫困农民的艰辛。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精神追求和未来希望的渴求,体现了作者勇于面对困境并寻求改变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其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贫困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在表达个人感受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对温饱的追求。通过对粮食和生活条件的描写,诗中呈现出对社会不公和贫困阶层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味。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