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次韵子瞻宿南山蟠龙寺》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谷中夜行不见月,
上下不辨山与谷。
前呼后应行相従,
山头谁家有遗烛。
跫跫深径马蹄响,
落落稀星著疏木。
行投野寺僧已眠,
叩门无人狗出缩。
号呼從者久嗔骂,
老僧下床揉两目。
问知官吏冒夜来,
扫床延客卧华屋。
釜中无羹甑实尽,
愧客满盎惟脱粟。
客来已远睡忘觉,
僧起开堂劝晨粥。
自嗟奔走闵僧闲,
偶然来过何年复。
留诗满壁待重游,
但恐尘埃难再读。
中文译文:
在谷中夜行看不见月亮,
上下无法分辨山和谷。
前面呼喊得到回应,随行而动,
山顶上有人家留下的残烛。
马蹄声在幽深的小径上回响,
星星稀疏地点缀在稀疏的树枝上。
到了野寺,僧人已经入眠,
敲门无人,只有狗缩在里面。
随从久等不耐烦,开始嗔骂,
老僧下床揉了揉双眼。
问知官吏冒着夜来,
打扫床铺,邀请客人卧于华丽的屋子。
锅中没有菜羹,甑里的米已经用尽,
惭愧地给客人端上空盎,只有些许粗粮。
客人来时已经很远,睡意忘却,
僧人起身开堂,劝人们喝晨粥。
自叹奔波劳累,怀念闲逸的僧人生活,
偶然来过,不知过去了多少年。
留下诗作满壁,等待着重游的时刻,
但担忧尘埃会让诗作难以再次阅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行程,描述了作者在南山蟠龙寺的一次夜行经历。整首诗以寂静、幽暗的夜晚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山野寺院的冷落和僧人的清贫生活。
诗的开头,作者夜行于谷中,但月亮被云遮挡,无法照亮周围的山和谷,给人以沉寂与迷茫的感觉。接着,作者描述了行进的队伍,前呼后应,彼此相随,显露出夜行的寂静与孤独。
在山顶上,作者发现有人家的遗留物,一支烛火,暗示着人世间的痕迹,以及他们曾经的存在。这个画面与前文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写马蹄声和星星的分布,增加了诗的音乐性和视觉感。马蹄声在深邃的小径上回响,星星稀疏地点缀在稀疏的树枝上,营造出一种幽静的夜晚氛围。
当作者到达野寺时,发现僧人已经入眠,叩门无人回应,只有狗缩在里面,凸显了这座寺院的荒凉和冷清。
随从久等不耐烦,开始嗔骂,而老僧听到声音后下床揉眼,表现出僧人们平素的宁静与清净生活被打扰的情景。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询问官吏为何在深夜前来,官吏解释是为了扫床并邀请客人入住华丽的屋子。然而,由于时间太晚,官吏只能给客人端上空盎而不是丰盛的羹汤,体现了僧寺的贫困和朴素。
最后,诗人自怜自叹,感慨奔波劳累的生活,思念闲逸的僧人生活。他偶尔来到这里,但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他留下的诗作已经满满地写满墙壁,等待着他再次重游,但他担心尘埃会使这些诗作难以阅读。
整首诗以寂静、幽暗的夜晚为背景,通过描写山野寺院的景象和僧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闲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俗的烦恼之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诗中营造出了一种深沉而寂寥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宁静与孤寂的氛围。
“落落稀星著疏木”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子瞻宿南山蟠龙寺》,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uò luò xī xīng zhe shū mù,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