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中梁柱赏析

古木中梁柱朗读

《登嵩山十首 登封坛》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登封事已遥,
已经远去了登封的时光,
大碑摧风雨。
巨大的碑石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
灵坛久销秃,
祭坛上的神灵早已销却了荣光,
古木中梁柱。
古老的树木成为了支撑祭坛的梁柱。

峰峦至此尽,
群山的峰峦在这里终结,
苍石无寸土。
苍茫的山石上寸草不生。
俯视万仞高,
俯视下方,万丈高空,
悲辛但狂顾。
感叹着悲伤和辛酸,不禁狂顾回望。

诗意和赏析:
《登嵩山十首 登封坛》表达了作者对登封事的追忆和对一切的消逝和变迁的感慨。诗中描绘了登封的景象,山峦、大碑、祭坛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壮丽而凄凉的画面。登封的历史和辉煌已经远去,大碑经历了岁月的摧残,灵坛上的神灵早已销却了光芒,古木成为了岁月的见证。山峦终结于这里,苍石上不再有一丝生机。作者俯视着高处,感叹着人事如梦的悲伤和自身的辛酸。诗中的景物以及作者的情感抒发出一种对光阴逝去和一切物事消亡的深切感叹,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无情。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岁月变迁的深刻思考。山峦、大碑、祭坛等形象都富有象征意味,带有一种凄凉和辞旧迎新的情感。诗中的悲辛和狂顾也体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光阴的无情和人事的渺小的感叹,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深切感慨。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展示了苏辙对时光消逝和一切物事消亡的深切感受,使读者产生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同时,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抒情手法,给人以凄凉和壮美的感受,使人产生对岁月流转和人事更迭的深刻共鸣。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