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干三马》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描绘了三匹马的情景:老马侧立,鬃尾垂下,御者高拱,手持青丝;心知后马有争意,两耳微微竖起,如同立着锥子;中马直视,翘起右足,眼神已经动了,心先驰去;仆夫转身奔跑,右手稳稳控制着黄金的缰绳;雄姿骏发的最后一匹马,回头奋发,真是权力的奇迹。守马的人立在山上,静静地握住缰绳,未听到斗争的决断,不知道谁是雄马谁是雌马。物生命运的先后也是偶尔的,但有心的人怎能忘记这些?
诗意:
《韩干三马》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马的姿态和心理,同时也暗含了对人们世俗争斗、权力之争的讽刺。诗人通过画师韩干的绘画,将三匹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展现出来,暗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斗争和竞争,但这些斗争又是如此微小、无足轻重,似乎在嘲笑人们因权力和地位而争斗不休,却忽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赏析:
《韩干三马》以马的形象作为隐喻,通过对马的描写和马的内心活动的展示,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世俗争斗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思考。诗词中描绘的细节生动而精准,将马的动作和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诗人通过“两耳微起如立锥”、“眼光已动心先驰”等描写,将马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了马的敏感和对竞争的追求。而诗中的守马人则以屹立山间的形象出现,象征着冷静与超然,他不为权力之争所动,保持着一种独立的观察态度。
整首诗以马为主题,通过描写马的细节和内心活动,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争斗和权力斗争的思考。马的形象在诗中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既代表了人们的欲望和追求,又暗示了这些追求的虚无和无意义。
最后两句:“伯时一见笑不语,告我韩干非画师。”则是诗人对于画师韩干的评价。诗人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韩干的绘画并不仅仅是画马的皮毛,而是在画马的同时,也在揭示人们对于生活和权力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荒谬和可笑。
《韩干三马》这首诗词通过对马的描绘和马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暗示了人们世俗争斗和权力斗争的荒谬和可笑。马在诗中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了人们的欲望和追求。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幽默的评价,以及画师韩干的作品,呈现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画面,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权力追求的思考。
“画师韩干岂知道”出自宋代苏辙的《韩干三马》,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uà shī hán gàn qǐ zhī dào,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