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花》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哭泣花朵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于花朵的怜惜之情,以及时间的不可逆转。
诗中写道:“曾愁香结破颜迟,今见妖红委地时。”这里的“曾愁香结破颜迟”意思是曾经为了香气而固守花蕊,结果花朵枯萎得很晚,花瓣也开得很迟。接着,“今见妖红委地时”指的是现在才看到美丽的红色花朵散落在地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花朵的感慨,对于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无情。
接下来的两句:“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暗指花朵也有情感,有些花朵在风雨中凋谢,像是在埋葬西施一样。诗人表示,尽管他有情感,但他会克制自己的悲伤,不会为花朵的凋谢而哭泣。
整首诗以寓人情于自然之中的手法描述了花朵的生死和时间的流逝。诗人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光阴流逝的忧伤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曾经愁思香气聚结迟,
如今看见美丽花瓣凋零。
如果有心情,也不会哭泣,
夜晚来了风雨埋葬了西施。
这首诗传达了对花朵凋谢和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诗人通过描写花朵的生命和命运,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情感的共鸣。诗词之美在于其简洁、深邃的意境,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思考和思索。
“若是有情争不哭”出自唐代韩偓的《哭花》,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ruò shì yǒu qíng zhēng bù kū,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