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念奴娇》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忧物。
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
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
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
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
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
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中文译文:
思念奴娇,洞庭湖的春晚,有传说担心这是人间的烦恼。
整理了瑶池,倾泻出国家的美丽,来到朱栏的一壁。
透过窗户传来龙的香气,帘外传来莺的鸣叫,可以想象她的肌肤如雪。
月亮妩媚动人,是谁教她避开了杰出的人。
酒已经喝完,回到寒冷的房间,回忆昨夜,应该是梅花盛开的时候。
赋诗写出了高唐的风采,仍然无法忽视孤独的灯明灭。
面容的一半难以期待,多情易感,愁苦点亮星星。
绕梁的音乐声存在,为了她忘却了三个月的滋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富有感情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奴娇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春晚和瑶池的倾泻,表达了奴娇的美丽和令人倾心的魅力。作者透过窗户闻到龙的香气,听到帘外莺的鸣叫,想象着奴娇白皙如雪的肌肤。然而,月亮害羞地躲开了杰出的人,让人不禁好奇是谁教给了月亮这样的机智。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奴娇的深情思念,回忆着昨夜的相聚,感受着梅花盛开的美景,但孤灯的明灭依然凸显了作者的孤独。面容的一半难以期待,多情易感,愁苦点亮星星,绕梁的音乐声在为她忘却了三个月的滋味。
整首诗通过写景、描写情感和表达心思,展现了作者对奴娇的深情思念。洞庭湖的春晚和瑶池的倾泻象征着奴娇的美丽,而作者透过窗户感受到的龙香和帘外的莺语,则增添了诗中情感的层次。诗词中的月亮和孤灯,以及面容的一半难以期待,都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诗中的绕梁声在这里,作者辛弃疾借洞庭春晚的景象,表达了对奴娇的思念之情。他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春晚和瑶池的倾泻,表达了奴娇的美丽和令人倾心的魅力。他透过窗户闻到龙的香气,听到帘外莺的鸣叫,想象着奴娇白皙如雪的肌肤。然而,月亮却躲避杰出的人,使作者好奇是谁让月亮学会避开他。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奴娇的深情思念,回忆着昨夜的相聚,感受着梅花盛开的美景,但孤灯的明灭仍然凸显了作者的孤独。诗中的半面难以期待、多情易感和愁点星星发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对奴娇的思念。最后,作者提到绕梁声为她忘却了三月的滋味,表达了对奴娇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洞庭春晚为背景,通过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奴娇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奴娇的眷恋。这首诗词充满了浓郁的爱情色彩,展示了辛弃疾才情横溢的文学才华。
“应是梅花发”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念奴娇》,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ìng shì méi huā fā,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