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校书图》是宋代朱翌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校书之中的感慨和思考,通过对书画之美的赞美,表达了对自身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思索。
诗词中的中文译文如下:
我闻校书如扫尘,
尘随帚去辄随有。
萤窗孤坐志不分,
帝虎鲁鱼相可否。
榻上诸公富贵人,
安能办此铅黄手。
绿柳啼莺耳畔春,
翠袖弹丝眼前酒。
如何复窥蠹简尘,
又借管城公作帚。
画史画名不画实,
润色丹青传不朽。
我是瀛洲旧校书,
挥汗磨铅胝两肘。
当时万一见此图,
诸郎不免涎垂口。
这首诗词充满了对书画之美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用意象描绘了校书的工作,作者将校书比作扫尘之物,表达了自己在书籍之中的勤奋和笃志。诗中的"尘随帚去辄随有"形象地展示了扫除尘埃的细致和艰辛。
接下来,作者以自身孤坐于萤窗之旁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志向不分,思想独立的心境。"帝虎鲁鱼相可否"这句表达了对权谋和平庸人物的思考与质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思索。
诗中还描绘了榻上坐着的富贵之人,既暗示了贵族的优越地位,又质疑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并从事如此琐碎的工作。"绿柳啼莺耳畔春,翠袖弹丝眼前酒"这两句通过描绘自然和音乐的美妙,以及眼前散发出的诱人酒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复窥蠹简尘,又借管城公作帚"。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书籍和文化的尊崇,批评了把书籍当作工具或废物的人们。
最后,诗词以自我介绍的方式结束,作者自称"瀛洲旧校书",表明自己是一个以书为伴的人。"挥汗磨铅胝两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校书工作的辛勤付出。最后两句"当时万一见此图,诸郎不免涎垂口"则以夸张的语气描绘了自己所创作的校书图的美妙,暗示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自豪和对他人的羡慕。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校书图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书画之美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通过对自身角色的描述和表白,传达了作者对书籍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题校书图》是宋代朱翌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校书之中的感慨和思考,通过对书画之美的赞美,表达了对自身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思索。
我闻校书如扫尘,
尘随帚去辄随有。
萤窗孤坐志不分,
帝虎鲁鱼相可否。
这四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校书工作的感慨。将校书比作扫尘之物,表达了作者在书籍之中的勤奋和笃志。尘随帚去辄随有,形象地展示了扫除尘埃的细致和艰辛。萤窗孤坐,意味着作者独自坐在窗前,志向不分,思想独立。帝虎鲁鱼则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质疑,暗示了对权谋和平庸人物的不满。
榻上诸公富贵人,
安能办此铅黄手。
绿柳啼莺耳畔春,
翠袖弹丝眼前酒。
这四句诗通过对富贵人物和美好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榻上诸公富贵人,既暗示了贵族的优越地位,又质疑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并从事如此琐碎的工作。绿柳啼莺、耳畔春、翠袖弹丝、眼前酒,通过描绘自然和音乐的美妙,以及眼前散发出的诱人酒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如何复窥蠹简尘,
又借管城公作帚。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书籍和文化的尊崇,批评了把书籍当作工具或废物的人们。蠹简尘指的是书籍中的虫蛀和尘埃,复窥则是指重视和研究书籍的重要性。借管城公作帚则是指作者将校书比作扫帚,借用管城公的形象,强调自己对书籍的重视和执着。
画史画名不画实,
润色丹青传不朽。
我是瀛洲旧校书,
挥汗磨铅胝两肘。
这四句诗以自我介绍的方式结束,作者自称瀛洲旧校书,表明自己是一个以书为伴的人。画史画名不画实,润色丹青传不朽,表达了对书画的艺术价值的认可和追求。挥汗磨铅胝两肘,表达了作者对校书工作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当时万一见此图,
诸郎不免涎垂口。
最后两句以夸张的语气描绘了作者所创作的校书图的美妙,暗示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自豪和对他人的羡慕。当时万一见此图,诸郎不免涎垂口,形容作品的吸引力和价值,以及对观者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
“我闻校书如扫尘”出自宋代朱翌的《题校书图》,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ǒ wén jiào shū rú sǎo chén,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