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堂堂大元翻译及注释
翻译
堂堂大元朝,贪官污吏当权。河水泛滥成灾,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红巾军千万人起义。苛捐杂税繁杂苛刻,刑法太重,百姓怨声载道。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钱换钱,什么时候见过这种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贪官污吏,贤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怜!
注释
堂堂大元:此曲见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二。原注云:“《醉太平》小令一阙,不知谁所造。自京帅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堂堂,气象宏大庄严。
奸佞:巧言谄媚的坏人。指元末丞相托托、参议贾鲁等人。
开河:《续资治通鉴》记载:“至正十年(1330)十二月,右丞相托克托(即托托)慨然有志于事功。时河决五年不能塞……托克托请躬任其事,帝嘉纳之。……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十五万,庐州等戍十八翼军二万,自黄陵冈南达白茅,放于黄固、哈齐等国。又自黄陵至杨村,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里有奇。”又《草木子》云:“朝廷所降食钱,官吏多不尽支放,河夫多怨。”
变钞:据《元史》《贡祖本纪》及《食货志》等记载,元朝建国起就用楮币(即氏币);先后发“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元宝钞”、“至元宝钞”,又于至正十年(1350)另发“至正交钞”致使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惹红巾万千:引起成千上万起义的红巾军。红巾军,元末农民起义军,用红巾裹头故名。
官法滥:指官吏贪污成风和拿钱买官。《草木子》记载:“元朝末年,官贪吏污……自秦王伯颜专政,台宪官皆偕价同而得,于是有司录风。上下贿赂,公行如市。”
人吃人:《草木子》:“元京饥穷,人相食。”
钞买钞:指钱钞贬值,用旧钞倒买新钞。
醉太平·堂堂大元创作背景
元朝末年,奸佞当权,朝政极端腐败。元顺帝君臣骄奢淫逸,大肆挥霍浪费,弄得国库虚竭,财政极度困难。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至正宝钞”的新纸币,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规定新钞一贯相当于铜钱一千文,准折至元宝钞二贯、中统宝钞十贯。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在大都钞十锭(等于铜钱5万文)还不够买一斗米。“变钞”的结果,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使人民的生活更为困难。同时,由于元朝政府不关心生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泛滥成灾,使老百姓大量死亡,并且严重影响到元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元政府又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个个无比愤怒。于是,“开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醉太平·堂堂大元简析
批判现实主义,从词牌开始就是在痛骂当权者,醉太平,粉饰太平罢了,社会矛盾如此尖锐,朝廷还纸醉金迷,难怪元朝90年就灭亡了。
堂堂的大元朝,一帮奸佞小人当权,从开河换取钱财开始就是祸害的根源,惹得红巾军造反,(红巾军好像是朱元璋参加的那支武装,后来做大了,就不多说了),法令又滥又重,弄得四海之内怨声载道。穷的人就差吃人,有钱人能更有钱,那朝那代有这种现状。官贼一体,苦到最后的还是老百姓。
通篇在控诉社会现实,但更有些像战斗檄文,号召被压迫在最底层的广大受苦群众去造反。
醉太平·堂堂大元翻譯及注釋
翻譯
堂堂大元朝,貪官汙吏當權。河水泛濫成災,新鈔大量印造,貨幣迅速貶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紅巾軍千萬人起義。苛捐雜稅繁雜苛刻,刑法太重,百姓怨聲載道。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錢換錢,什麽時候見過這種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貪官汙吏,賢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憐!
注釋
堂堂大元:此曲見元末明初人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二。原注雲:“《醉太平》小令一闕,不知誰所造。自京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堂堂,氣象宏大莊嚴。
奸佞:巧言諂媚的壞人。指元末丞相托托、參議賈魯等人。
開河:《續資治通鑒》記載:“至正十年(1330)十二月,右丞相托克托(即托托)慨然有誌於事功。時河決五年不能塞……托克托請躬任其事,帝嘉納之。……命賈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發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十五萬,廬州等戍十八翼軍二萬,自黃陵岡南達白茅,放於黃固、哈齊等國。又自黃陵至楊村,合於故道,凡二百八十裏有奇。”又《草木子》雲:“朝廷所降食錢,官吏多不盡支放,河夫多怨。”
變鈔:據《元史》《貢祖本紀》及《食貨誌》等記載,元朝建國起就用楮幣(即氏幣);先後發“中統元寶交鈔”、“中統元寶鈔”、“至元寶鈔”,又於至正十年(1350)另發“至正交鈔”致使物價飛漲,民怨沸騰。
惹紅巾萬千:引起成千上萬起義的紅巾軍。紅巾軍,元末農民起義軍,用紅巾裹頭故名。
官法濫:指官吏貪汙成風和拿錢買官。《草木子》記載:“元朝末年,官貪吏汙……自秦王伯顏專政,台憲官皆偕價同而得,於是有司錄風。上下賄賂,公行如市。”
人吃人:《草木子》:“元京饑窮,人相食。”
鈔買鈔:指錢鈔貶值,用舊鈔倒買新鈔。
醉太平·堂堂大元創作背景
元朝末年,奸佞當權,朝政極端腐敗。元順帝君臣驕奢淫逸,大肆揮霍浪費,弄得國庫虛竭,財政極度困難。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於至正十年(1350年)發行“至正寶鈔”的新紙幣,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統寶鈔”和“至元寶鈔”,規定新鈔一貫相當於銅錢一千文,準折至元寶鈔二貫、中統寶鈔十貫。新鈔大量印造,貨幣迅速貶值,在大都鈔十錠(等於銅錢5萬文)還不夠買一鬥米。“變鈔”的結果,造成惡性的通貨膨脹,使人民的生活更為困難。同時,由於元朝政府不關心生產,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黃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連決口,泛濫成災,使老百姓大量死亡,並且嚴重影響到元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元政府又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下令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糧,個個無比憤怒。於是,“開河”和“變鈔”就成為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線,導致了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醉太平·堂堂大元簡析
批判現實主義,從詞牌開始就是在痛罵當權者,醉太平,粉飾太平罷了,社會矛盾如此尖銳,朝廷還紙醉金迷,難怪元朝90年就滅亡了。
堂堂的大元朝,一幫奸佞小人當權,從開河換取錢財開始就是禍害的根源,惹得紅巾軍造反,(紅巾軍好像是朱元璋參加的那支武裝,後來做大了,就不多說了),法令又濫又重,弄得四海之內怨聲載道。窮的人就差吃人,有錢人能更有錢,那朝那代有這種現狀。官賊一體,苦到最後的還是老百姓。
通篇在控訴社會現實,但更有些像戰鬥檄文,號召被壓迫在最底層的廣大受苦群眾去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