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十三首)》是明代刘基所写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只鹰的形象,并通过对鹰的特征和行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中强者失去优势、弱者得到机会的感慨和思考。
诗词中的鹰原本是一种凶猛的猛禽,爪子锋利,翅膀强劲迅捷。但是,为什么它会变成鸠,变得迟钝愚笨,无法与其他鸟儿相提并论呢?它只能栖息在丛生的荆棘中,啄食着残余的食粒。它在黄昏时分哀鸣于墙角的雨声中,在早晨时分高唱于屋顶的阳光中。
这首诗词的诗意在于呈现出一个转变的过程。鹰作为强者曾经受到众鸟的畏惧,但是现在却被其他鸟儿所咬啄。这种命运的变迁是苦难而不稳定的,强者与弱者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谁能成为坚不可摧的金石呢?
这首诗词通过对鹰的形象描写,隐喻了社会中权力和地位的转变,以及人们对于这种变化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强者也会有失去优势的时刻,而弱者也有可能获得机会。这种变迁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反思力量与弱小的本质,以及个体在历史和命运面前的渺小。
总的来说,《杂诗(三十三首)》通过对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幻莫测的思考和哀叹。它提醒人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机会和地位,并意味着人们应当对于权力和地位保持警惕和思考。
“朝啼屋头日”出自明代刘基的《杂诗(三十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áo tí wū tóu rì,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