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善御筵送刑部侍郎致仕李受归庐山山》是宋代王珪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送别刑部侍郎李受归庐山为主题,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和表达对李受归隐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
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以都门车马、华堂延阁和商山为主要元素。都门车马动行尘,形象地描绘了繁忙的都市景象,暗示了繁华世界对李受归庐山隐居的对比。华堂延阁是帝王宴会的场所,延阁带经为旧老则显示了李受归的学识和地位。商山是归隐的象征,李受归携杖作归人,表现了他追求宁静与自由的心愿。
诗词通过燕回天上还侵晚、梦入江南已见春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燕回天上还侵晚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蹉跎,梦入江南已见春则暗示了春天的到来和新的希望。这些描写增加了诗词的情感色彩,也让读者对离别的悲伤和对未来的期待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诗词的最后两句"曾抱遗弓泣陵土,此一无复犯龙鳞"表达了作者对李受归的赞美和敬意。李受归曾经拥有过遗弓,这是古代将士的象征,作者泣陵土则是对他战功的赞叹。而此刻李受归选择归隐庐山,不再犯龙鳞,表示他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通过这首诗词,王珪将离别、归隐和对庐山山水的赞美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宋代士人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感伤。诗意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
“梦入江南已见春”出自宋代王珪的《资善御筵送刑部侍郎致仕李受归庐山山》,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èng rù jiāng nán yǐ jiàn chū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