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吴大社》是宋代文士王珪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文献家声远,簪缨世德昌。
几篇青玉案,三佩白银章。
北苑新阡好,平原旧业荒。
百年乔木在,留得耐风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已逝去的吴大社的挽歌和思念之情。吴大社是一座位于平原上的古老庙宇,它见证了百年来的风雨沧桑。
首联以"文献家声远,簪缨世德昌"开头,描绘了吴大社的声望和地位。"文献家声远"意指吴大社的名声远播,被世人所称颂。"簪缨世德昌"则表达了吴大社的官方身份和卓越的品德,簪缨指的是官员佩戴的装饰品,世德昌表示吴大社受到世人的尊崇。
次联写道"几篇青玉案,三佩白银章",形象地描绘了吴大社内的文献和荣誉。"几篇青玉案"指文献的数量众多,青玉象征着文化的珍贵。"三佩白银章"则指被授予吴大社的三个白银章,象征着吴大社所获得的荣耀和嘉奖。
末联描述了吴大社所在的地方。"北苑新阡好,平原旧业荒"表达了北苑地区近来的繁荣和平原地区的荒凉。这里的"新阡好"指的是北苑地区的新建街道,显示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平原旧业荒"则暗示了吴大社所在地的老旧和废弃,可能是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荒芜。
末两句"百年乔木在,留得耐风霜"则表达了吴大社的坚强和长久。"百年乔木在"意味着吴大社在百年间屹立不倒,象征着其历史的悠久和坚固。"留得耐风霜"强调了吴大社所具备的抗风雨、经受考验的能力,也暗示了吴大社的精神力量和不朽性。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凝练的表达展现了对吴大社的深情挽歌。通过描绘吴大社的声望、文化和荣耀,以及所在地的兴衰变迁,诗人表达了对这座庙宇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展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更迭。
“三佩白银章”出自宋代王珪的《挽吴大社》,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ān pèi bái yín zhā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