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题解
本篇是怀人之作,怀念旧日相恋的女子。上片写女子未嫁前的可爱和美丽形象。下片写所恋女子嫁给别人,婚后有无尽哀愁,而自己对她倍加思念。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句解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
二句刻划出一个顾影自怜的少女形象。桐花,是当时女子的一种流行发式。词人笔下的女子极爱美,“争挽”桐花之髻,刻意要将众女子比下去。“两鬓垂”,是临池照影所自见。“小妆”之“小”,不是形容“妆”小,而是形容人的情貌。唐宋词常以“痴小”一词,形容痴情的妙龄女子。“弄影”之“弄”,见出自怜。上句既是“桐花”名髻,下句自不可以不是“小妆”、“清池”。三者皆清丽。“桐花”虽是发式,亦应时令。“桐花”二字,极有影响。清人王士祯《蝶恋花·闺怨》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为时人所激赏,因此获得“王桐花”的美誉。王桐花的灵感,或许来自这里。
出帘踏袜趁蜂儿
出帘,是掀起门帘而出。踏袜,是因爱惜春时,不忍践踏芳草,故着袜而出,以示轻柔。又曹植《洛神赋》用“罗袜生尘”,写女子步态轻盈,言“袜”固胜于“鞋”。趁,有追赶之意。蜂儿,即黄蜂。黄蜂,和粉蝶,都是春花的伴侣,是春天的象征。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
跳脱,即腕钏,是女子戴在腕上的手镯。“添金”之“金”字,是指“跳脱”的质地是金的,“添”字不是说“金”的成色有所增添,而是说腕上添了一双金跳脱。“双腕重”之“重”,自然也是说的金质跳脱分量很足,但“双腕”嵌在“跳脱添金”和“重”之间,是突出着跳脱之人的感觉。此句遣词手法颇讲究,正是周邦彦一贯的作风。“添金”之“添”,自是从无到有,暗示着人物身份发生变化。此句之“重”,与上片“小妆弄影照清池”之“小”、“清”,风神截然不同。上片乃写女子未嫁之前事,下片则写女子出阁之后,故相对于上片之痴小,女子之神情,至下片已是贵气而凝重。然而,富贵不掩其悲。琵琶者,乃女子常用之乐器,往往寄托悲情。文学传统中,昭君出塞也罢,白居易《琵琶行》也罢,都以琵琶表现女子之悲。《琵琶行》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之句,“琵琶拨尽四弦悲”自是从中花出,而“拨尽”二字,实则暗示女子心中有无尽之悲愁。
夜寒谁肯剪春衣
此句说出谜底。原来本篇是怀人之作,上下片之间有今昔之感。上片之痴小女子已嫁作人妇,贵则贵矣,然所嫁非人,陪伴她的自然是无尽的哀愁。而我(女子之旧情人)亦形单影只。夜寒之际,有谁肯为我裁剪春衣呢?今昔对比,徒有万千感慨。愈发觉得女子之好,内心也愈发酸楚。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评解
周邦彦小令能放能收。全词六句,前五句只是白描,末一句才说出谜底来。上下片之间是今昔对比,但却只是不动声色地呈现。展现给读者许许多多的美丽,最后才告诉读者一个悲苦的结局,强烈的反差,真是令人欲不伤悲而不得已。周邦彦多情之人,复以绝妙之手法来展现伤心之事,此真令人心碎之作。
浣溪沙·爭挽桐花兩鬢垂題解
本篇是懷人之作,懷念舊日相戀的女子。上片寫女子未嫁前的可愛和美麗形象。下片寫所戀女子嫁給別人,婚後有無盡哀愁,而自己對她倍加思念。
浣溪沙·爭挽桐花兩鬢垂句解
爭挽桐花兩鬢垂,小妝弄影照清池
二句刻劃出一個顧影自憐的少女形象。桐花,是當時女子的一種流行發式。詞人筆下的女子極愛美,“爭挽”桐花之髻,刻意要將眾女子比下去。“兩鬢垂”,是臨池照影所自見。“小妝”之“小”,不是形容“妝”小,而是形容人的情貌。唐宋詞常以“癡小”一詞,形容癡情的妙齡女子。“弄影”之“弄”,見出自憐。上句既是“桐花”名髻,下句自不可以不是“小妝”、“清池”。三者皆清麗。“桐花”雖是發式,亦應時令。“桐花”二字,極有影響。清人王士禎《蝶戀花·閨怨》詞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之句,為時人所激賞,因此獲得“王桐花”的美譽。王桐花的靈感,或許來自這裏。
出簾踏襪趁蜂兒
出簾,是掀起門簾而出。踏襪,是因愛惜春時,不忍踐踏芳草,故著襪而出,以示輕柔。又曹植《洛神賦》用“羅襪生塵”,寫女子步態輕盈,言“襪”固勝於“鞋”。趁,有追趕之意。蜂兒,即黃蜂。黃蜂,和粉蝶,都是春花的伴侶,是春天的象征。
跳脫添金雙腕重,琵琶撥盡四弦悲
跳脫,即腕釧,是女子戴在腕上的手鐲。“添金”之“金”字,是指“跳脫”的質地是金的,“添”字不是說“金”的成色有所增添,而是說腕上添了一雙金跳脫。“雙腕重”之“重”,自然也是說的金質跳脫分量很足,但“雙腕”嵌在“跳脫添金”和“重”之間,是突出著跳脫之人的感覺。此句遣詞手法頗講究,正是周邦彥一貫的作風。“添金”之“添”,自是從無到有,暗示著人物身份發生變化。此句之“重”,與上片“小妝弄影照清池”之“小”、“清”,風神截然不同。上片乃寫女子未嫁之前事,下片則寫女子出閣之後,故相對於上片之癡小,女子之神情,至下片已是貴氣而凝重。然而,富貴不掩其悲。琵琶者,乃女子常用之樂器,往往寄托悲情。文學傳統中,昭君出塞也罷,白居易《琵琶行》也罷,都以琵琶表現女子之悲。《琵琶行》有“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之句,“琵琶撥盡四弦悲”自是從中花出,而“撥盡”二字,實則暗示女子心中有無盡之悲愁。
夜寒誰肯剪春衣
此句說出謎底。原來本篇是懷人之作,上下片之間有今昔之感。上片之癡小女子已嫁作人婦,貴則貴矣,然所嫁非人,陪伴她的自然是無盡的哀愁。而我(女子之舊情人)亦形單影隻。夜寒之際,有誰肯為我裁剪春衣呢?今昔對比,徒有萬千感慨。愈發覺得女子之好,內心也愈發酸楚。
浣溪沙·爭挽桐花兩鬢垂評解
周邦彥小令能放能收。全詞六句,前五句隻是白描,末一句才說出謎底來。上下片之間是今昔對比,但卻隻是不動聲色地呈現。展現給讀者許許多多的美麗,最後才告訴讀者一個悲苦的結局,強烈的反差,真是令人欲不傷悲而不得已。周邦彥多情之人,複以絕妙之手法來展現傷心之事,此真令人心碎之作。
“争挽桐花两鬓垂”出自宋代周邦彦的《浣溪沙》,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ēng wǎn tóng huā liǎng bìn chuí,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