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久旱望雨韵》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描绘旱情和期盼雨水的场景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类劳作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旱情的忧虑和对雨水的期盼之情。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高田黄欲枯,下田青欲变。
在高田上,庄稼的叶子已经枯黄,而在低洼的田地里,庄稼的叶子已经变成青色。
三更轳轳声,挈水急于电。
在深夜的时候,水车的声音不断响起,人们急切地取水如同电一般快速。
污池鱼不游,坎井蛙自见。
脏污的池塘里的鱼儿不再游动,井口的青蛙也自己知道水位的下降。
助苗更辞劳,人力讵能偏。
人们已经不再辛勤地浇灌幼苗,但是人力终究不能左右自然。
那忧日一食,正惧李三咽。
人们担心自己的日常口粮供应,尤其是担心李三这个家庭的生计。
微云不成雨,但作眼中眩。
天空中的云朵虽然形成了一些微弱的云团,但却没有形成雨水,只引起人们眼中的幻觉。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旱情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旱情的担忧和对雨水的渴望。黄色的高田和青色的低洼田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旱情的严重程度。深夜中水车轮子的声音表达了人们着急取水的心情,挈水之急如同电一般迅速。脏污的池塘和干涸的井口暗示了水源的匮乏,生物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人们已经放弃了助苗的劳作,意味着他们已经无能为力,只能等待雨水的降临。作者用李三的担忧来代表人们对生计的忧虑,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李三的同情。虽然天空中有些微弱的云团,但却没有形成雨水,这给人们带来了幻觉,增加了对雨水的渴望与期盼。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旱情和期盼雨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旱情的忧虑和对雨水的渴望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人对自然力量的无力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表达,这首诗词让人们在感受到旱情的严峻同时也感受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三更轳辘声”出自宋代李弥逊的《再和久旱望雨韵》,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ān gēng lú lù shē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