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宜兴留题竹西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在归途中停留在竹西寺的情景,表达了对田园生活和故乡的向往,以及对自由自在、宁静祥和的生活态度。
以下是《归宜兴留题竹西寺》的中文译文:
十年归梦寄西风,
这十年来漂泊在外,寄托思念之情于西风,
此去真为田舍翁。
如今真的归回乡村,像一个平凡的农家人。
剩觅蜀冈新井水,
寻觅蜀山的新井水,
要携乡味过江东。
希望带着乡土的味道过江东去。
道人劝饮鸡苏水,
庙中的道士劝我喝鸡苏水,
童子能煎罂粟汤。
小童还会煮罂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
暂时借用竹西寺的藤床和瓦枕,
莫教辜负竹风凉。
不要让我辜负这竹风的凉爽。
此生已觉都无事,
我已经觉得此生没有什么大事可做,
今岁仍逢大有年。
但今年依然是丰收的一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
我回到山寺听到了好的言语,
野花啼鸟亦欣然。
野花开放,鸟儿欢唱,一片欣然的景象。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归乡的渴望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在诗中描绘了归途中的一系列画面,包括寻找新井水、与道士和小童交谈、借用庙中的藤床和瓦枕等。通过这些描写,苏轼表达了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对乡村风光和宁静的追求。
诗中的竹西寺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了宁静、自由和纯朴的生活。苏轼在归途中暂时停留在竹西寺,借用庙中的藤床和瓦枕,感受竹风的凉爽,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珍视和执着。
整首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西风、蜀冈、竹风等,与人物形象的对比,如田舍翁、道人、童子等,展示了苏轼对自然与人文的关注,并以此凸显了他对简单真实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归乡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宁静和纯朴的追求。通过细腻而自然的描写,苏轼展现了他独特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引发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此生已觉都无事”出自宋代苏轼的《归宜兴留题竹西寺》,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ǐ shēng yǐ jué dōu wú shì,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