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东门行翻译及注释
翻译
亚夫平叛,天兵发威;横扫千里,所向披靡。
鸡鸣狗盗,雕虫小技;如蚁门客,貌合神离。
少年刺客,杀人无忌;官兵捕快,丧失警惕。
歹徒一吼,护卫逃逸;可怜冯敬,遇刺归西。
凶手得逞,狞笑窃喜;文武噤声,惊若木鸡。
魏王救赵,虚情假意;子西被害,可痛可惜。
相如讽喻,车轼防断;吴起劝谏,修德第一。
袁盎枉死,真凶难辨;聂政行侠,深井认尸。
忠良殉国,人头落地;厚葬犹可,宠赠予谁?
注释
⑴古东门行:乐府旧题,多写时事。
⑵汉家三十六将军: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纠合六个诸侯王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命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讨伐。东方:本指吴楚等国,这里是借以暗指叛将吴元济盘踞的淮西地区。吴元济叛乱后,朝廷下令削去其官爵,命令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伐,一时战云密布,形势紧张。
⑶鸡鸣函谷:《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人孟尝君到秦为客卿,受到秦王的猜忌和扣留,后设法逃出,半夜潜至函谷关。按关法规定,要等鸡叫后才能开关放行。孟尝君的门客中有善为鸡鸣的,他一学鸡叫,引得周围的鸡跟着大叫起来,关吏打开关门,让孟尝君逃出了关口。客如雾:指当时过关的人很多。
⑷貌同心异:指人群中的人虽然貌同常人,但各自怀有心事,有的心怀鬼胎。数:计算,这里转意为识别的意思。
⑸赤丸:据《汉书·尹赏传》记载,长安城里有谋杀官吏为人报仇的组织,雇用少年当刺客。行动前摸取弹丸分派任务,摸得红色弹丸者杀武官,摸得黑色弹丸者杀文官。夜语:指刺客夜间联系的暗号。飞电光:形容凶器闪闪发光。
⑹徼(jiào)巡司隶:掌管京城巡逻和缉捕盗贼的官吏及其手下。
⑺一叱(chì):一声大吼。百吏走:护卫们四散逃跑。
⑻冯敬:汉文帝时的御史大夫,因奏议淮南厉王谋叛,被刺客杀死。函:剑匣,这里用作动词,刺进的意思。这两句是暗指武元衡被害事件。
⑼凶徒:指王承宗、李师道派出的刺客。侧耳:躲在一旁探听。潜惬心:心里暗暗高兴。
⑽悍臣:强悍的大臣,指朝中有权势的文武官员。杜口:不敢开口说话。
⑾“魏王”句:据《史记·信陵君列传》载,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魏王应赵国请求派晋鄙率十万兵马救赵,但魏王和晋鄙并不真心相救,屯兵不前。魏王之弟信陵君应赵国平原君的请求,听从侯嬴的计策,说动魏王的宠姬如姬,从魏王卧室窃得兵符,锥杀晋鄙,夺得魏军的指挥大权,解了赵围。
⑿“子西”句:《左传·哀公十六年》载,楚平王太子建为郑国所杀,其子胜为白公,数次向令尹(相当于宰相)子西请求伐郑,未行。后晋人伐郑,梦国前往相救,白公怒,遂于哀公十六年作乱攻打楚惠王,“杀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mèi,衣袖)掩面而死”。
⒀羌胡毂(gǔ)下:羌胡,是中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泛称,统治者往往把他们看作威胁自己的危险势力。毂:车轮。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向皇帝上《谏猎疏》说,陛下喜欢打猎,难免遇上特殊的野兽,就会像胡人出现在车轮之下,羌人接触到车后的横木一样危险。一朝起:突然出现。
⒁敌国舟中: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吴起曾在同魏武侯乘舟游览时,在舟中劝说魏武侯:“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拟:比拟。
⒂“安陵”句: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和《史记·梁孝王世家》载,汉景帝时,大臣袁盎向窦太后进言,不宜立景帝的弟弟梁王为储君,以免发生祸端。梁王便派刺客把袁盎杀死在安陵门外。事后,经磨制刀剑的工匠辨认刺客丢下的剑,查出了刺客及其幕后指使者。但景帝碍于窦太后的面子,不得不将梁王解脱,杀其宠臣羊胜、公孙诡等了事。削砺功:磨制刀剑的工匠。
⒃“韩国”句:《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时期,韩国的刺客聂政,刺杀了相国侠累,为免累及亲人,毁面自杀,韩国的人分辨不出是谁,便暴尸于市。结果,刺客的姐姐前来认尸,才查出刺客是家住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县)深井里的聂政。讵(jù):哪里。
⒄绝胭断骨:割断咽喉,砍断骨头。胭,一作“咽”。那下补:哪能补救。下,一作“可”。
古东门行创作背景
元和九年(814)闰八月,割据淮西的藩镇军阀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四十余日,自领军务。元和十年(815)正月,朝廷发兵征讨。吴元济纵叛军侵扰,直到东都洛阳郊外。河北承德节度使王承宗、山东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遥相呼应,上表请赦吴元济不果,便暗中派遣刺客,于六月三日清晨在靖安坊东门将力主平叛的宰相武元衡杀死于上朝途中,力主讨藩的御史中丞裴度也在通化坊被歹徒刺成重伤。事件发生后,朝野哗然,一些当权的朝官畏惧强藩势力,不敢追捕凶犯,有的竟上疏请求不予穷究,只以宠赠厚葬了事。而另一些主战的官员如许孟容、白居易等,则坚决要求缉捕罪犯,追查首恶。主战、主和两派针锋相对,斗争激烈。唐宪宗则首鼠两端,莫衷一是。刚到柳州上任的柳宗元得知这一情况,无比悲愤。他一向反对藩镇割据,但由于此时诗人身处逆境,官微言轻,不能直抒己见,于是用乐府旧题《古东门行》的形式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
古东门行鉴赏
此诗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诗中多典故,皆隐语,借古讽今,隐而有指,十分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众所周知,封建王朝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历朝历代,臣下对皇上进谏,必须投其所好,只能用前朝故事或看似不相干的生活趣闻引喻取譬,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皇上才有可能恩准采纳。无人敢触龙鳞,逆圣听。否则,轻者丢掉乌纱,为民为奴;重者人头落地,甚至九族遭诛。所以,自古以来,文武百官讽谏启奏都很讲究,唯恐龙颜大怒。柳宗元自然深谙此理,故其乐府《古东门行》几乎句句有典,并无锋芒。表面看来,所引者皆前朝之事;但细细琢磨,所射者乃当朝之政,言在此而意在彼也。试举之则有:
一、二句明叙周亚夫奉命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讨伐刘濞等吴楚七国乱贼之事,暗指朝廷命令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伐吴元济等叛逆之功,歌颂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
三、四句明写孟尝君赖门客“鸡鸣函谷”之力出关逃逸之怪事,暗射王承宗之流居心叵测,意浑水摸鱼,刺杀忠良之歹心。柳宗元不怎么赞成鸡鸣狗盗,因为“客如雾”,因为“貌同心异”,潜伏着的危险多,因而酿成了武元衡被刺的悲剧。用“鸡鸣”之典便有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是一种否定,又是一次警策。
第十一、十二两句明赞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暗刺唐宪宗平叛不力之实;援子西“以袂掩面而死”的故事,喻武元衡无辜殉国的悲剧。这两句话写得大胆,却也极有讲究:魏王不下令,救赵乃是一句空话;唐王犹豫不决,吴元济等益发猖狂,这是明摆着的道理。子西固死得无辜,武元衡也死非其所。说的是春秋故事,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又不露痕迹,可谓妙绝。
又如第十三、十四两句,引司马相如《谏猎疏》之意,谈吴起舟中劝谏武侯之语,目的是提醒宪宗:“潜伏在您身边的危险远比当年大得多,稍有懈怠,便有车翻舟覆的悲剧发生。所幸的是,现在这些危险已暴露无遗,皇上您该采取措施了吧!”这两句话,语重心长,言外有意,弦外有音。
基于上面数例的分析,柳宗元完全可以将《古东门行》写成另一首内容与之对应而不用一典的乐府诗。在这首新的《古东门行》中,所有的典故均可改为现实,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将被换成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武元衡、裴度、唐宪宗等,春秋战国时代自然也化作中唐社会,这应该是柳宗元的本意。但是,柳宗元胆子再大也不敢写这样一首《古东门行》。从另一角度审视,倘若柳氏写的真是此诗,他的官位可否保住,有无生命之虞,姑且不谈,而其艺术效果也只能差强人意,很难满足读者二度创造的审美愉悦,故这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非常可取。
章培恒、骆玉明对柳宗元的诗作有一个评价:“柳宗元诗确如苏轼所说,兼有简洁、靖深、温丽、含蓄之长,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含了幽远的情思。”读《古东门行》,的确令人有这种感觉。此诗语言简洁晓畅,不奥僻,少雕琢,通俗易懂,意味深长。读者可以在这自然朴素的语境中体会到含蓄,领悟到靖深,感受到诗人炽烈的爱国之情和深沉的悲愤之意。如透过“徼巡司隶眠如羊”,读者可感受到诗人痛惜哀叹之情。刺客们行凶之前,官府捕快只要稍加防备,多点警惕,叛逆们决不可能轻易得手,只可惜官兵百姓均松懈,故汉代恐怖活动频繁,唐代刺客杀手不绝。善良的人们,太麻痹了,太大意了,真是可叹。读“子西掩袂真无辜”一句,读者分明体会到诗人既惋惜 “掩袂而死”的子西,也同样悲叹武元衡的殉国,而更深一层的意蕴和情思是,诗人用不完全归纳法昭示人们:忠君报国者未必有好下场,子西、武元衡如此,“二王八司马”如此,古往今来,几概莫能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柳宗元分明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垒块。
此诗最后两句“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更是通俗易懂。其字面意思是,头已断,骨已碎,无法起死回生,再多的赠予和恩宠都已毫无意义;实际上是为武元衡鸣不平,对主和派的妥协表示强烈愤慨,对“宠赠厚葬”的建议嗤之以鼻,对唐宪宗的首鼠两端表示不满,对时政进行了嘲讽和鞭挞。这卒章之句极观柳宗元的爱憎之情,为此诗点睛之笔。
古東門行翻譯及注釋
翻譯
亞夫平叛,天兵發威;橫掃千裏,所向披靡。
雞鳴狗盜,雕蟲小技;如蟻門客,貌合神離。
少年刺客,殺人無忌;官兵捕快,喪失警惕。
歹徒一吼,護衛逃逸;可憐馮敬,遇刺歸西。
凶手得逞,獰笑竊喜;文武噤聲,驚若木雞。
魏王救趙,虛情假意;子西被害,可痛可惜。
相如諷喻,車軾防斷;吳起勸諫,修德第一。
袁盎枉死,真凶難辨;聶政行俠,深井認屍。
忠良殉國,人頭落地;厚葬猶可,寵贈予誰?
注釋
⑴古東門行:樂府舊題,多寫時事。
⑵漢家三十六將軍:漢景帝三年(前154),吳王劉濞糾合六個諸侯王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景帝命太尉周亞夫率領三十六位將軍前往討伐。東方:本指吳楚等國,這裏是借以暗指叛將吳元濟盤踞的淮西地區。吳元濟叛亂後,朝廷下令削去其官爵,命令宣武等十六道進軍討伐,一時戰雲密布,形勢緊張。
⑶雞鳴函穀:《史記·孟嚐君列傳》記載,戰國時齊人孟嚐君到秦為客卿,受到秦王的猜忌和扣留,後設法逃出,半夜潛至函穀關。按關法規定,要等雞叫後才能開關放行。孟嚐君的門客中有善為雞鳴的,他一學雞叫,引得周圍的雞跟著大叫起來,關吏打開關門,讓孟嚐君逃出了關口。客如霧:指當時過關的人很多。
⑷貌同心異:指人群中的人雖然貌同常人,但各自懷有心事,有的心懷鬼胎。數:計算,這裏轉意為識別的意思。
⑸赤丸:據《漢書·尹賞傳》記載,長安城裏有謀殺官吏為人報仇的組織,雇用少年當刺客。行動前摸取彈丸分派任務,摸得紅色彈丸者殺武官,摸得黑色彈丸者殺文官。夜語:指刺客夜間聯係的暗號。飛電光:形容凶器閃閃發光。
⑹徼(jiào)巡司隸:掌管京城巡邏和緝捕盜賊的官吏及其手下。
⑺一叱(chì):一聲大吼。百吏走:護衛們四散逃跑。
⑻馮敬:漢文帝時的禦史大夫,因奏議淮南厲王謀叛,被刺客殺死。函:劍匣,這裏用作動詞,刺進的意思。這兩句是暗指武元衡被害事件。
⑼凶徒:指王承宗、李師道派出的刺客。側耳:躲在一旁探聽。潛愜心:心裏暗暗高興。
⑽悍臣:強悍的大臣,指朝中有權勢的文武官員。杜口:不敢開口說話。
⑾“魏王”句:據《史記·信陵君列傳》載,公元前257年,秦國攻打趙國,魏王應趙國請求派晉鄙率十萬兵馬救趙,但魏王和晉鄙並不真心相救,屯兵不前。魏王之弟信陵君應趙國平原君的請求,聽從侯嬴的計策,說動魏王的寵姬如姬,從魏王臥室竊得兵符,錐殺晉鄙,奪得魏軍的指揮大權,解了趙圍。
⑿“子西”句:《左傳·哀公十六年》載,楚平王太子建為鄭國所殺,其子勝為白公,數次向令尹(相當於宰相)子西請求伐鄭,未行。後晉人伐鄭,夢國前往相救,白公怒,遂於哀公十六年作亂攻打楚惠王,“殺子西、子期於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mèi,衣袖)掩麵而死”。
⒀羌胡轂(gǔ)下:羌胡,是中國古代西北部少數民族的泛稱,統治者往往把他們看作威脅自己的危險勢力。轂:車輪。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司馬相如向皇帝上《諫獵疏》說,陛下喜歡打獵,難免遇上特殊的野獸,就會像胡人出現在車輪之下,羌人接觸到車後的橫木一樣危險。一朝起:突然出現。
⒁敵國舟中: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吳起曾在同魏武侯乘舟遊覽時,在舟中勸說魏武侯:“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擬:比擬。
⒂“安陵”句:據《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和《史記·梁孝王世家》載,漢景帝時,大臣袁盎向竇太後進言,不宜立景帝的弟弟梁王為儲君,以免發生禍端。梁王便派刺客把袁盎殺死在安陵門外。事後,經磨製刀劍的工匠辨認刺客丟下的劍,查出了刺客及其幕後指使者。但景帝礙於竇太後的麵子,不得不將梁王解脫,殺其寵臣羊勝、公孫詭等了事。削礪功:磨製刀劍的工匠。
⒃“韓國”句:《史記·刺客列傳》載,戰國時期,韓國的刺客聶政,刺殺了相國俠累,為免累及親人,毀麵自殺,韓國的人分辨不出是誰,便暴屍於市。結果,刺客的姐姐前來認屍,才查出刺客是家住河內軹縣(今河南濟源縣)深井裏的聶政。詎(jù):哪裏。
⒄絕胭斷骨:割斷咽喉,砍斷骨頭。胭,一作“咽”。那下補:哪能補救。下,一作“可”。
古東門行創作背景
元和九年(814)閏八月,割據淮西的藩鎮軍閥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匿喪四十餘日,自領軍務。元和十年(815)正月,朝廷發兵征討。吳元濟縱叛軍侵擾,直到東都洛陽郊外。河北承德節度使王承宗、山東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遙相呼應,上表請赦吳元濟不果,便暗中派遣刺客,於六月三日清晨在靖安坊東門將力主平叛的宰相武元衡殺死於上朝途中,力主討藩的禦史中丞裴度也在通化坊被歹徒刺成重傷。事件發生後,朝野嘩然,一些當權的朝官畏懼強藩勢力,不敢追捕凶犯,有的竟上疏請求不予窮究,隻以寵贈厚葬了事。而另一些主戰的官員如許孟容、白居易等,則堅決要求緝捕罪犯,追查首惡。主戰、主和兩派針鋒相對,鬥爭激烈。唐憲宗則首鼠兩端,莫衷一是。剛到柳州上任的柳宗元得知這一情況,無比悲憤。他一向反對藩鎮割據,但由於此時詩人身處逆境,官微言輕,不能直抒己見,於是用樂府舊題《古東門行》的形式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態度。
古東門行鑒賞
此詩從某種意義上看,也隻是發發牢騷而已。詩中多典故,皆隱語,借古諷今,隱而有指,十分曲折含蓄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
眾所周知,封建王朝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曆朝曆代,臣下對皇上進諫,必須投其所好,隻能用前朝故事或看似不相幹的生活趣聞引喻取譬,轉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皇上才有可能恩準采納。無人敢觸龍鱗,逆聖聽。否則,輕者丟掉烏紗,為民為奴;重者人頭落地,甚至九族遭誅。所以,自古以來,文武百官諷諫啟奏都很講究,唯恐龍顏大怒。柳宗元自然深諳此理,故其樂府《古東門行》幾乎句句有典,並無鋒芒。表麵看來,所引者皆前朝之事;但細細琢磨,所射者乃當朝之政,言在此而意在彼也。試舉之則有:
一、二句明敘周亞夫奉命率領三十六位將軍前往討伐劉濞等吳楚七國亂賊之事,暗指朝廷命令宣武等十六道進軍討伐吳元濟等叛逆之功,歌頌了這場戰爭的正義性。
三、四句明寫孟嚐君賴門客“雞鳴函穀”之力出關逃逸之怪事,暗射王承宗之流居心叵測,意渾水摸魚,刺殺忠良之歹心。柳宗元不怎麽讚成雞鳴狗盜,因為“客如霧”,因為“貌同心異”,潛伏著的危險多,因而釀成了武元衡被刺的悲劇。用“雞鳴”之典便有了一箭雙雕的作用:既是一種否定,又是一次警策。
第十一、十二兩句明讚信陵君竊符救趙之舉,暗刺唐憲宗平叛不力之實;援子西“以袂掩麵而死”的故事,喻武元衡無辜殉國的悲劇。這兩句話寫得大膽,卻也極有講究:魏王不下令,救趙乃是一句空話;唐王猶豫不決,吳元濟等益發猖狂,這是明擺著的道理。子西固死得無辜,武元衡也死非其所。說的是春秋故事,為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卻又不露痕跡,可謂妙絕。
又如第十三、十四兩句,引司馬相如《諫獵疏》之意,談吳起舟中勸諫武侯之語,目的是提醒憲宗:“潛伏在您身邊的危險遠比當年大得多,稍有懈怠,便有車翻舟覆的悲劇發生。所幸的是,現在這些危險已暴露無遺,皇上您該采取措施了吧!”這兩句話,語重心長,言外有意,弦外有音。
基於上麵數例的分析,柳宗元完全可以將《古東門行》寫成另一首內容與之對應而不用一典的樂府詩。在這首新的《古東門行》中,所有的典故均可改為現實,所有的曆史人物都將被換成吳元濟、王承宗、李師道、武元衡、裴度、唐憲宗等,春秋戰國時代自然也化作中唐社會,這應該是柳宗元的本意。但是,柳宗元膽子再大也不敢寫這樣一首《古東門行》。從另一角度審視,倘若柳氏寫的真是此詩,他的官位可否保住,有無生命之虞,姑且不談,而其藝術效果也隻能差強人意,很難滿足讀者二度創造的審美愉悅,故這種借古諷今的藝術手法非常可取。
章培恒、駱玉明對柳宗元的詩作有一個評價:“柳宗元詩確如蘇軾所說,兼有簡潔、靖深、溫麗、含蓄之長,在自然樸素的語言中蘊含了幽遠的情思。”讀《古東門行》,的確令人有這種感覺。此詩語言簡潔曉暢,不奧僻,少雕琢,通俗易懂,意味深長。讀者可以在這自然樸素的語境中體會到含蓄,領悟到靖深,感受到詩人熾烈的愛國之情和深沉的悲憤之意。如透過“徼巡司隸眠如羊”,讀者可感受到詩人痛惜哀歎之情。刺客們行凶之前,官府捕快隻要稍加防備,多點警惕,叛逆們決不可能輕易得手,隻可惜官兵百姓均鬆懈,故漢代恐怖活動頻繁,唐代刺客殺手不絕。善良的人們,太麻痹了,太大意了,真是可歎。讀“子西掩袂真無辜”一句,讀者分明體會到詩人既惋惜 “掩袂而死”的子西,也同樣悲歎武元衡的殉國,而更深一層的意蘊和情思是,詩人用不完全歸納法昭示人們:忠君報國者未必有好下場,子西、武元衡如此,“二王八司馬”如此,古往今來,幾概莫能外。“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柳宗元分明是借別人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壘塊。
此詩最後兩句“絕胭斷骨那下補,萬金寵贈不如土”,更是通俗易懂。其字麵意思是,頭已斷,骨已碎,無法起死回生,再多的贈予和恩寵都已毫無意義;實際上是為武元衡鳴不平,對主和派的妥協表示強烈憤慨,對“寵贈厚葬”的建議嗤之以鼻,對唐憲宗的首鼠兩端表示不滿,對時政進行了嘲諷和鞭撻。這卒章之句極觀柳宗元的愛憎之情,為此詩點睛之筆。
“东方雷动横阵云”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古东门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ōng fāng léi dòng héng zhèn yú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