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渔谣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天子喜欢打仗,百姓不事农桑。
天子喜欢少年,无人举荐冯唐。
天子喜欢美女,夫妇不能成双。
注释
⑴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⑵不种桑:不从事农业生产。
⑶年少:犹少年。
⑷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汉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已近耄耋之年。《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拜车骑都尉,景帝以为楚相,武帝求贤良,举冯唐而时年已九十余。”此处借指年老而有德才的人。
⑸夫妻不成双:意指良家美女多被选入皇宫,使得民间妻离子散。
捕渔谣赏析
以“官仓老鼠大如斗”著称的曹邺,如果生于现代,很可能是个优秀的杂文家。他的诗从民间歌谣吸取营养,美刺比兴。此诗从表面看,似是汉乐府《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仿作,但两者只有形式的似点。
《城中谣》是顺向推导,把同类现象从外部加倍放大,产生正比的讽谕效果;《捕渔谣》则为逆向反讽,突出相反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城中谣》批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竞尚效仿的奢靡风气,矛头向下;《捕渔谣》则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天子”,揭露社会祸乱所由因。《城中谣》富于喜剧色彩;《捕渔谣》则充满悲剧意味。在封建社会,作为“大中进士,官祠部中,洋州刺史”的曹邺,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可说是石破天惊了。
《捕渔谣》共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用两种方式组合:一是不同内容的排比,拓宽外延;二是同一内容的对比,深化内涵,并集中在一个焦点(主题)曝光。丰茸其辞而凝炼其意,正是民间歌谣的普遍特色。远者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近者如民歌:“种田郎,吃米糠;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其语虽浅显,事虽明了,作者仅仅作客观叙写,不加褒贬,而事实提供的强烈对比,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憎爱态度。
进一步考察,《捕渔谣》所列举三端,非同泛泛。首句写农桑为立国之本,废于征战;人才为兴邦之道,囿于偏见;夫妇为人伦之先,乱由上作。天子所好虽不过尔尔,其影响却至巨至大。诚如司马迁言:“其称文小,而所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即以冯唐而论,冯唐向以不遇于时作为典故人物流传,在汉时尚数次有人举荐,如今竟至于荐引无人,可悲可叹。曹邺对晚唐社会的病态症结作了深刻揭露,既具有针对的时事性,又有深厚的历史感。
至于题作《捕渔谣》,而诗却无相关内容,或以为怪异。盖民歌民谣向有特殊调名,如近世“杨柳青”“马灯调”“莲花落”“无锡景”可以推知;起先可能抒写直接内容,后来渐渐失去联系。水路山歌,渔夫樵子,“牧笛无心信口吹”,只取其自由洒脱。文人词原亦由民间词发展而来。其词调最初大抵有来历,尔后创作渐多,遂与内容分离;犹如时新名酒仍以百年老窖陈酿作商标,示其古朴醇正而已。顺便再说一说章法,前两章如正形方阵,纵横悉成对衬;第三章奇数陡起,便觉欹兀,戛然而止,锐其锋芒。
捕渔谣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朝末年。当时朝廷腐败,党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兵火遍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邺于是借民间歌谣以讽刺时局。
捕漁謠翻譯及注釋
翻譯
天子喜歡打仗,百姓不事農桑。
天子喜歡少年,無人舉薦馮唐。
天子喜歡美女,夫婦不能成雙。
注釋
⑴天子: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⑵不種桑:不從事農業生產。
⑶年少:猶少年。
⑷馮唐:西漢代郡(今張家口蔚縣)人,漢文帝時為中郎署長已近耄耋之年。《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拜車騎都尉,景帝以為楚相,武帝求賢良,舉馮唐而時年已九十餘。”此處借指年老而有德才的人。
⑸夫妻不成雙:意指良家美女多被選入皇宮,使得民間妻離子散。
捕漁謠賞析
以“官倉老鼠大如鬥”著稱的曹鄴,如果生於現代,很可能是個優秀的雜文家。他的詩從民間歌謠吸取營養,美刺比興。此詩從表麵看,似是漢樂府《城中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仿作,但兩者隻有形式的似點。
《城中謠》是順向推導,把同類現象從外部加倍放大,產生正比的諷諭效果;《捕漁謠》則為逆向反諷,突出相反事物之間的內在因果關係。《城中謠》批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競尚效仿的奢靡風氣,矛頭向下;《捕漁謠》則鋒芒指向最高統治者“天子”,揭露社會禍亂所由因。《城中謠》富於喜劇色彩;《捕漁謠》則充滿悲劇意味。在封建社會,作為“大中進士,官祠部中,洋州刺史”的曹鄴,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可說是石破天驚了。
《捕漁謠》共三章六句,分述三個並不相關的內容,用兩種方式組合:一是不同內容的排比,拓寬外延;二是同一內容的對比,深化內涵,並集中在一個焦點(主題)曝光。豐茸其辭而凝煉其意,正是民間歌謠的普遍特色。遠者漢桓靈時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近者如民歌:“種田郎,吃米糠;紡織娘,沒衣裳;賣鹽的老婆喝淡湯,編涼席的睡光床。”其語雖淺顯,事雖明了,作者僅僅作客觀敘寫,不加褒貶,而事實提供的強烈對比,卻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與鮮明的憎愛態度。
進一步考察,《捕漁謠》所列舉三端,非同泛泛。首句寫農桑為立國之本,廢於征戰;人才為興邦之道,囿於偏見;夫婦為人倫之先,亂由上作。天子所好雖不過爾爾,其影響卻至巨至大。誠如司馬遷言:“其稱文小,而所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即以馮唐而論,馮唐向以不遇於時作為典故人物流傳,在漢時尚數次有人舉薦,如今竟至於薦引無人,可悲可歎。曹鄴對晚唐社會的病態症結作了深刻揭露,既具有針對的時事性,又有深厚的曆史感。
至於題作《捕漁謠》,而詩卻無相關內容,或以為怪異。蓋民歌民謠向有特殊調名,如近世“楊柳青”“馬燈調”“蓮花落”“無錫景”可以推知;起先可能抒寫直接內容,後來漸漸失去聯係。水路山歌,漁夫樵子,“牧笛無心信口吹”,隻取其自由灑脫。文人詞原亦由民間詞發展而來。其詞調最初大抵有來曆,爾後創作漸多,遂與內容分離;猶如時新名酒仍以百年老窖陳釀作商標,示其古樸醇正而已。順便再說一說章法,前兩章如正形方陣,縱橫悉成對襯;第三章奇數陡起,便覺欹兀,戛然而止,銳其鋒芒。
捕漁謠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朝末年。當時朝廷腐敗,黨爭不斷,政局動蕩不安,軍閥混戰,兵火遍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曹鄴於是借民間歌謠以諷刺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