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蒙古公主娶来的外族人,北方修筑了秦朝的冤仇。灾祸兴起笼罩着皇宫,万里长城防范着祸患的根源。长城修建完成,六国却相继灭亡,宫阙门户敞开着。生在这里的人只是土地的一部分,又有何用空中的原野。唐朝家天下,却无法使骨肉之间产生亲情。投入沙漠和海洋之中,又怎能长久不翻覆。登高望望,满目都是悲惨的人魂,寒日易变黄昏。枯骨贯穿着朽烂的铁,仿佛在沙中有无言的呼喊。万古以来,骊山下只有徒然悲叹着野火燃烧。
诗意:
《长城》这首诗词以长城为象征,抒发了对唐朝边境防御体系的思考和对外族侵略的忧虑。诗人通过描述长城的修筑过程、历史命运以及其中的人们境遇,表达了对战乱和破灭的无奈和悲叹。长城成为了国家的边界,但却无法阻止内外之间的仇恨和冲突,同时也凸显了人性的冷漠和残酷。
赏析:
《长城》以简洁而凄凉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诗中通过对长城的描述,揭示了长城背后的历史沉浮和人们的命运,呈现出一幅壮丽而悲凉的画面。
诗词开篇就点明了蒙古公主嫁来的外族人和北方修筑长城的冤仇,把长城的存在与外族侵略联系在一起。接着描述了灾祸笼罩的皇宫,表达了长城作为防御工程的重要性。
在长城修建完成后,却看到六国相继灭亡的景象,宫阙门户敞开,暗示着长城无法真正抵挡外族侵略的悲剧。生活在长城内的人们,被诗人形容为土地的一部分,凸显了他们的渺小与无奈。
诗词中还表达了对家国的失望和对人性的冷酷的思考。唐朝作为家天下的统治者,却无法在骨肉之间建立起亲情和恩爱,反而是内部的尔虞我诈。诗人投身沙漠和海洋之中,暗示着对逃离战乱的渴望,但又提出了翻覆的问题,传递了对逃离困境的无望。
诗词末尾以枯骨贯穿朽烂的铁和沙中的无言呼喊,揭示了岁月的消磨和历史的沉淀,以及人们的苦难和无声的哀悼。最后以骊山下的野火燃烧为结,表达了对长城历史悲剧的无尽悲叹。
总体而言,诗词《长城》通过对长城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战乱、侵略和人性冷漠的思考和忧虑。诗人以简练而凄凉的语言,展现了长城背后的历史沉浮和人们的命运,传递出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情感。这首诗词通过对长城的象征性意义的运用,以及对战乱和破灭的揭示,使读者在凝视长城的同时,也思考着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沉思。
“砂中如有言”出自唐代鲍溶的《长城》,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ā zhōng rú yǒu yá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