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是宋代吴潜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和感慨。
诗词中出现了"万顷蟾光浩不收,花汀竹屿思悠悠"的描写,通过蟾光的广袤、花汀和竹屿的幽静,展示了夜晚的宁静和广阔,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恬静。这种宁静的氛围引出了诗人对于人事的思索。"黄公所隐知何地,贺监宜归乞此洲",表达了诗人对黄公隐居之地的好奇和向往,以及对贺监回归的期盼。
诗词中的"良夜最佳惟午夜,今秋偏好是中秋"表达了诗人对午夜的钟爱,认为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刻。而"今秋偏好是中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中秋节的喜爱和重视。这些描写体现了诗人对于时间和节日的敏感和独特感受。
在诗词的结尾,诗人提到了"举杯酒露月同吸,仰面青天可问不",通过描绘举杯共饮、仰望青天,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亲近和对于人生的诸多疑问与探索。这种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质问,使诗词具有一种哲理性和思想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时间、节日和人生意义的敏感和思索。诗词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相结合,给人以深邃的诗意和思考空间。
“良夜最佳惟午夜”出自宋代吴潜的《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iáng yè zuì jiā wéi wǔ yè,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