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简寂观》是一首唐代诗词,作者是白居易。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个寂静幽美的场景,表现了一种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倾慕之情。
诗中描绘了岩石白如云,林木红叶初开始凋落的景象,展示了秋天的美丽和静谧。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散步,陶醉于秋光的引领,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夜晚来临后,他选择在灵洞中宿泊,洞中尘机消散,睡眠中的他没有任何功名利禄的思绪,甚至连市朝的梦境也已消逝。诗人表示自己过去的生活虽然短暂但已经如此,何况将来余生,主张隐居彻底脱离尘世纷扰。诗人提到自己在夜晚饥饿时,只需服用一勺云母粉来充饥。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名利权势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真实的描绘和具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人在寂静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意识到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繁杂都是虚幻和短暂的。他通过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远离尘嚣来追寻真正的幸福和满意。同时,诗人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展示了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自我追求的坚持。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内心宁静的向往,倡导放下名利心态,追求心灵的安宁和满足。通过具体描绘和婉转的语言,诗人让读者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幽美和寂静背后的哲理思考。
“暂来尚如此”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宿简寂观》,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àn lái shàng rú cǐ,诗句平仄:仄平仄平仄。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