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登城北楼注释
①秋晚登城北楼:一题作“秋晚登城北门”。
②幅巾:用一幅丝巾束发。
秋晚登城北楼赏析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幅巾”指不著冠,只用一幅丝巾束发;“藜杖”,藜茎做成的手杖。“北城头”指成都北门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形容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怎能不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呢?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秦置杜县,汉宣帝陵墓在此,故称杜陵。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啊!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
秋晚登城北楼创作背景
长安这个汉唐故都,是华夏强盛的象征,也是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之地。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
秋晚登城北楼简析
这首诗有点杜甫《登楼》的风味,两首登楼诗都写于成都,两位诗人都是“万方多难此登临”,都对朝廷内外交困,灾难深重感到忧心忡忡,都为自己壮志难酬而深感悲愤。写法上都采用即景抒情的手法,在写景中融进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则借助自然景物,既互相渗透又互相包容,并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景阔,感慨深沉。所不同的是,杜甫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和希望,并没有像陆游那样,亲自投身到“手枭逆贼清旧京”的战斗中去,因而杜甫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作结,虽忧端难掇,只能聊吟诗以自遣;而陆游却以“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作结,依然梦绕魂萦于“铁马金风大散关”,念念不忘当年“匹马戍梁州”。这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境界,大概除了辛弃疾外,很难再从诗词作品中找到类似的篇章。
秋晚登城北樓注釋
①秋晚登城北樓:一題作“秋晚登城北門”。
②幅巾:用一幅絲巾束發。
秋晚登城北樓賞析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頭”,“幅巾”指不著冠,隻用一幅絲巾束發;“藜杖”,藜莖做成的手杖。“北城頭”指成都北門城頭。這句詩描繪了詩人的裝束和出遊的地點,反映了他當時閑散的生活,無拘無束和日就衰頹的情況。“卷地西風滿眼愁”是寫詩人當時的感受。當詩人登上北城門樓時,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風。“西風”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形容風勢猛烈。時序已近深秋,西風勁吹,百草摧折,寒氣襲人,四野呈現出一片肅殺景象。當這種蕭條淒涼景象映入詩人眼簾時,愁緒不免襲上心來。“滿眼愁”,正是寫與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詩人在登樓前內心已自不歡,隻有心懷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會引起愁緒。所以與其說是“滿眼愁”,勿寧說是“滿懷愁”。“滿眼愁”在這裏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說是詩眼。它既凝聚著詩人當時整個思想感情,全詩又從這裏生發開來。這句詩在這裏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這兩句是寫對邊境情況的憂慮和對關中國土的懷念。大散關是南宋西北邊境上的重要關塞,詩人過去曾在那裏駐守過,今天登樓遠望從那裏傳來的烽煙,說明邊境上發生緊急情況。作為一個積極主張抗金的詩人,怎能不感到深切的關注和無窮的憂慮呢?這恐伯是詩人所愁之一。深秋來臨,北地天寒,鴻雁南飛,帶來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鴻傳書的典故。陸遊身在西南地區的成都,常盼望從北方傳來好消息。但這次看到鴻雁傳來的卻是“杜陵秋”。杜陵(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南)秦置杜縣,漢宣帝陵墓在此,故稱杜陵。詩中用杜陵借指長安。長安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這裏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這裏既指季節,也有歲月更替的意思。“杜陵秋”三字,寄寓著詩人對關中失地的關懷,對故都淪陷的懷念之情。遠望烽火,仰視雁陣,想到歲月空逝,興複無期,不覺愁緒萬千,湧上心頭。
“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這聯詩句,抒發了詩人的憂國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國家,國家可興亦可廢,而誰是興國的英雄?“身世”指所處的時代。時代可安亦可危,誰又是轉危為安、扭轉乾坤的豪傑?山河興廢難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腸百結。再看,自己投閑置散,報國無門,隻能倚樓而歎了。
“橫槊賦詩非複昔,夢魂猶繞古梁州。”這—聯既承前意,又總結全詩。“橫槊賦詩’意指行軍途中,在馬上橫戈吟詩,語出元振稹《唐故撿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並序》“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其後蘇拭在《前赤壁賦》中也曾寫過“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橫槊賦詩”在這裏借指乾道八年(1172)陸遊於南鄭任四川宣撫使幕府職時在軍中作詩事,他經常懷念的,正是“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戎馬生涯,而現在這些已成往事。“非複昔”三字包含著多少感慨啊!詩人雖然離開南鄭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鐵馬,魂繞古梁州”,正是報國心誌的抒發,詩雖結束,而餘韻悠長。
這首詩邊記事邊抒情,層次清楚,感情激憤,愛國熱情躍然紙上。此外,如語言的形象,對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藝術特點。
秋晚登城北樓創作背景
長安這個漢唐故都,是華夏強盛的象征,也是西北的政治、軍事中心之地。陸遊急切地盼望南宋統治者能從金人手裏收複長安;他從軍南鄭,時時遙望長安,寄托其收複故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寫於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詩人當時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門樓,遠眺晚秋蕭條的景象,激起了對關中失地和要塞大散關的懷念。進而抒發了壯誌難酬的悲憤和憂國傷時的深情。
秋晚登城北樓簡析
這首詩有點杜甫《登樓》的風味,兩首登樓詩都寫於成都,兩位詩人都是“萬方多難此登臨”,都對朝廷內外交困,災難深重感到憂心忡忡,都為自己壯誌難酬而深感悲憤。寫法上都采用即景抒情的手法,在寫景中融進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則借助自然景物,既互相滲透又互相包容,並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景闊,感慨深沉。所不同的是,杜甫隻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憤和希望,並沒有像陸遊那樣,親自投身到“手梟逆賊清舊京”的戰鬥中去,因而杜甫以“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作結,雖憂端難掇,隻能聊吟詩以自遣;而陸遊卻以“橫槊賦詩非複昔,夢魂猶繞古梁州”作結,依然夢繞魂縈於“鐵馬金風大散關”,念念不忘當年“匹馬戍梁州”。這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境界,大概除了辛棄疾外,很難再從詩詞作品中找到類似的篇章。
“梦魂犹绕古梁州”出自宋代陆游的《秋晚登城北楼》,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èng hún yóu rào gǔ liáng zhōu,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