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处士序翻译及注释
翻译一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 :“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 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 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 您饯行了。”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 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 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 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做序。
翻译二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公,就任节度使后的第三个月,各僚属中的贤者访求人才。有人推荐石先生。乌公问:“石先生为人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深居于嵩、邙两座山和瀍、谷两条水之间,冬天穿一件皮衣,夏天穿一件布衫,早晚用餐,只是一碗饭,一盘蔬菜。人家给他钱,他就谢绝;请他一道出去游玩,他从来借故推辞过;劝他出去做官,却总是不答应。从在一间屋子里,在左右两旁全是图书。同他谈论古今事情的正确与否,评论人物德才的高下,事情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他的话就好歇脚黄河决堤向东顷注那样滔滔不绝国就像四匹马驾着轻车走在熟悉的路上,而又是王良、造父那样的驾车高手在前后驾车。又好象用烛光照耀一样明察秋毫,像数理计算般分析精确,象龟甲占卜预见得准确灵验。”乌大夫说:“先后有隐居终老的心愿,没有什么要求别人,他肯为我而出山吗?”僚属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兼备,为国家访求贤才,不是为自家谋私利。现在贼寇集结在恒州,军队往来环布在它的疆界周围,农民无法耕种收获,钱财均已用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军队往来和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无论政治措施还是军事谋略,都应有人帮助出主意。石先生仁爱并且勇敢,假如凭借大义去聘请并将重任委派给他,他还有什么话推辞呢?”于是乌大夫写好聘请的书信,备好马和礼品,选择好的日子将礼物交给使者,寻找到石先生的住处去聘请他。[2]
石先生没告诉家人,也没同朋友商量,整好衣冠就出来会见客人,在屋里恭敬地接受了聘书和礼物。当天晚上就洗澡,准备行李,将好书籍,问清路上经过的地方,并向经常往来的朋友告别是。次日清晨,亲友们一起都来到东门外,为他设宴饯行。酒喝过三巡,石先生将要动身的时候,有人端酒杯说道:“乌大夫真正能以大义访求人才,石先生也真正能以道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从而定夺自己的离去或者就职。这杯酒为先生您送别。”又斟了一杯酒祝愿说:“凡是隐居或做官,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定?只有道义为依归。我外务就用这杯酒向先生祝寿。”又斟了杯酒祝愿说:“希望乌大夫永远不要改变他的初衷,不去做那种专使自家富裕发财而让士兵缺乏军粮忍饥挨饿的事,不要内心喜爱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而只有表面上敬重正真之士,也不要被计好奉承的话所蒙蔽,只愿他听从石先生的意见,从而肾取得胜利,有营私利已的打算."石先生起身拜谢这番祝辞说:“我怎么敢不恭敬小心地从早到晚遵照诸位的祝愿劝告去做呢?因此,东都洛阳的人士全都料定乌大夫与石先生一定能密切配合而取得成功。于是大家各自作了一首六个韵脚十二句的诗,委托韩愈我写这篇序。
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761—827),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此处指受其威胁。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归输:运输军用物资。治法:治政之法。征谋:征战之谋。撰:写作。书词:书信
送石处士序创作背景
古代称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本文作于810年。809年(元和四年),河北恒州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五际宗统率军队不服从朝庭诏命,唐宪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讨伐。乌重胤于810年(元和五年)四月就任河阳军节度使,其地处转运要道,责任重大。乌上任不久即访问贤才,渴望共济国事。石洪为洛阳人,德高望重,颇具才略,一度为黄州录事参军,后归隐洛北十年之久。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便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谋。东都人士作诗饯别,并请韩愈写序以赠之。序中期望乌氏与石洪以道义为归依,并祝两人合作成功,兼寓箴规之意,具有丰富的现实与理想意义。
送石处士序评析
《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韩愈主要就是在这两层上作文章。但从表面上看,文章却无处不在赞扬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赞之正所以规之、励之也。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上段写乌公与从事讨论求贤之事,由两人之间的问答,写出石处士其人。笔法活络,控御自如。既赞处士之贤,同时也赞乌公之能知贤、求贤。双方的共同点在一个“义”字上,并以此“义”解众人对处士出仕之疑。下段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写其应聘之果,赴行之速,可以看出行事自有决断,与前面写其议论古今人物之当、料事成败之神颇能呼应,让我们感到此人果非常人。规劝处士与乌公的话,则通过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体。古文家笔法之妙,在于貌似自然地随物宛转,对材料似乎毫无取舍,而实际上极文心结构之能事。读韩愈文章正应该从这些地方加深体会。
送石處士序翻譯及注釋
翻譯一
河陽軍節度使、禦史大夫烏大人,做節度史三個月,向手下賢能的人們征求賢士。有人舉薦石先生,烏大人說 :“石先生怎麽樣?”回答說:“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穀河之間,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嗎,一天吃一 盆飯、一盤蔬菜。別人給他錢,就謝絕;請他一起出遊,沒有找借口拒絕的;勸他當官,便不理睬;坐的隻有一間房間,左右全是圖書。跟他談道論理,辯論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評論人物的高下,事後成敗與否,就如同河流決堤向下遊奔流注入東海,就如同四匹馬駕駛著輕車走熟路,而曆史著名駕禦高手王良、造父也與他不相上下啊,聽了他的話就如同明燭高照一樣地亮堂、就如同數目計算了一樣清楚並且可以預卜未來。”烏大夫說:“石先生有誌於隱居自在到老,不求於人,他肯為我來當官嗎?”手下的人說:“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備,為國家求才,不是為自家私利。當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敵軍環視著邊境,農田無法耕種沒有收成,錢財糧草殆盡,我們所處的地方,是回歸中原運輸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討的謀劃,應該有適當的人來出謀劃策。先生您仁義並且勇敢,如果憑仁義邀請他並堅決委以重任,他能有什麽托詞拒絕?”於是撰寫邀請函,準備好車馬和禮物,占卜選擇好吉日交給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處拜請他。
石先生沒有告訴妻兒,沒有與朋友商量,戴好帽子係好衣帶正裝接見客人,在家裏拜受聘書和禮物。晚上就沐浴更衣,準備好行裝,書籍裝上馬車,問清楚道路,與經常來往的朋友告別。清晨他們就全到了,在東門外布置好餞行儀式,酒過三巡 將要起身的時候,有人拿著酒杯說:“烏大夫的確能夠憑義理選取人才,先生您的確按照道理給自己責任,決定去留。為先生 您餞行了。”有又人敬酒祝願說:“凡是辭官上任離別相處又有什麽長久不變的呢?惟有不變的是以道義作為依歸。這就為先 生幹杯。”又有人敬酒祝願道:“願先生讓烏大夫不要改變初衷,不要為了自家富裕而使軍隊饑餓,不要(內心)甘願忍受佞人而表麵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讒言蒙昧,隻聽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確保天子的寵信和任命。”又有人祝願道:“希望先生不要 在烏大夫那圖謀利益,而為自身的私利方便圖謀。”石先生起身拜謝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職守來做到遵從你們的祝願和規勸!” 於是東都的人士,都知道烏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夠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詩歌,讓我為這做序。
翻譯二
河陽軍節度使、禦史大夫烏公,就任節度使後的第三個月,各僚屬中的賢者訪求人才。有人推薦石先生。烏公問:“石先生為人怎麽樣?”回答說:“石先生深居於嵩、邙兩座山和瀍、穀兩條水之間,冬天穿一件皮衣,夏天穿一件布衫,早晚用餐,隻是一碗飯,一盤蔬菜。人家給他錢,他就謝絕;請他一道出去遊玩,他從來借故推辭過;勸他出去做官,卻總是不答應。從在一間屋子裏,在左右兩旁全是圖書。同他談論古今事情的正確與否,評論人物德才的高下,事情的結局是成功還是失敗,他的話就好歇腳黃河決堤向東頃注那樣滔滔不絕國就像四匹馬駕著輕車走在熟悉的路上,而又是王良、造父那樣的駕車高手在前後駕車。又好象用燭光照耀一樣明察秋毫,像數理計算般分析精確,象龜甲占卜預見得準確靈驗。”烏大夫說:“先後有隱居終老的心願,沒有什麽要求別人,他肯為我而出山嗎?”僚屬說:“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兼備,為國家訪求賢才,不是為自家謀私利。現在賊寇集結在恒州,軍隊往來環布在它的疆界周圍,農民無法耕種收獲,錢財均已用盡。我們所處的地方,是軍隊往來和物資運輸的交通要道,無論政治措施還是軍事謀略,都應有人幫助出主意。石先生仁愛並且勇敢,假如憑借大義去聘請並將重任委派給他,他還有什麽話推辭呢?”於是烏大夫寫好聘請的書信,備好馬和禮品,選擇好的日子將禮物交給使者,尋找到石先生的住處去聘請他。[2]
石先生沒告訴家人,也沒同朋友商量,整好衣冠就出來會見客人,在屋裏恭敬地接受了聘書和禮物。當天晚上就洗澡,準備行李,將好書籍,問清路上經過的地方,並向經常往來的朋友告別是。次日清晨,親友們一起都來到東門外,為他設宴餞行。酒喝過三巡,石先生將要動身的時候,有人端酒杯說道:“烏大夫真正能以大義訪求人才,石先生也真正能以道義作為自己的責任,從而定奪自己的離去或者就職。這杯酒為先生您送別。”又斟了一杯酒祝願說:“凡是隱居或做官,哪有什麽一成不變的規定?隻有道義為依歸。我外務就用這杯酒向先生祝壽。”又斟了杯酒祝願說:“希望烏大夫永遠不要改變他的初衷,不去做那種專使自家富裕發財而讓士兵缺乏軍糧忍饑挨餓的事,不要內心喜愛那些善於阿諛奉承的人而隻有表麵上敬重正真之士,也不要被計好奉承的話所蒙蔽,隻願他聽從石先生的意見,從而腎取得勝利,有營私利已的打算."石先生起身拜謝這番祝辭說:“我怎麽敢不恭敬小心地從早到晚遵照諸位的祝願勸告去做呢?因此,東都洛陽的人士全都料定烏大夫與石先生一定能密切配合而取得成功。於是大家各自作了一首六個韻腳十二句的詩,委托韓愈我寫這篇序。
注釋
①烏公:即烏重胤(761—827),張掖(今甘肅張掖)人。起初在昭義節度使盧從史部下任都知兵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陽節度使。河陽軍:唐時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縣南。由於唐代的節度使的轄區也是軍區,故稱“軍”。
②從事:漢以後三公及州郡長官均自辟僚屬,稱為“從事”,到宋代廢除。
③嵩:山名,五嶽之一,在河南登封縣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於洛陽市西北,入洛水。穀:水名,源出河南陝縣東部,在洛陽西南與洛水會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種植物,古代用葛織布做夏衣。此處指粗布的衣服。
⑤駟:古代一車套四馬,因此稱駕車的四馬為“駟”。
⑥王良:春秋時晉國的善禦者,傳說為周穆王駕車。
⑦數計:算卜。龜卜:古人用火灼龜甲,依據裂紋以推測吉凶。
⑧寇聚於恒,師還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亂,憲宗派吐突承璀統兵討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為成德節度使。此處指受其威脅。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
⑨殫:盡。歸輸:運輸軍用物資。治法:治政之法。征謀:征戰之謀。撰:寫作。書詞:書信
送石處士序創作背景
古代稱有才德而不願做官的知識分子為處士。本文作於810年。809年(元和四年),河北恒州成德軍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五際宗統率軍隊不服從朝庭詔命,唐憲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討伐。烏重胤於810年(元和五年)四月就任河陽軍節度使,其地處轉運要道,責任重大。烏上任不久即訪問賢才,渴望共濟國事。石洪為洛陽人,德高望重,頗具才略,一度為黃州錄事參軍,後歸隱洛北十年之久。當烏氏以國之大事相邀,石洪便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參謀。東都人士作詩餞別,並請韓愈寫序以贈之。序中期望烏氏與石洪以道義為歸依,並祝兩人合作成功,兼寓箴規之意,具有豐富的現實與理想意義。
送石處士序評析
《送石處士序》的主旨一為闡明石處士此次出仕不違初衷,為行其所當行;二為借此時機,對他作一些規誡,並且通過此事對節度使烏公也含蓄地有所規誡。韓愈主要就是在這兩層上作文章。但從表麵上看,文章卻無處不在讚揚處士的“惟義之歸”與烏公的“求士為國”,讚之正所以規之、勵之也。文章的結構僅為兩段:上段寫烏公與從事討論求賢之事,由兩人之間的問答,寫出石處士其人。筆法活絡,控禦自如。既讚處士之賢,同時也讚烏公之能知賢、求賢。雙方的共同點在一個“義”字上,並以此“義”解眾人對處士出仕之疑。下段寫處士的應聘與眾人的餞行。寫其應聘之果,赴行之速,可以看出行事自有決斷,與前麵寫其議論古今人物之當、料事成敗之神頗能呼應,讓我們感到此人果非常人。規勸處士與烏公的話,則通過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體。古文家筆法之妙,在於貌似自然地隨物宛轉,對材料似乎毫無取舍,而實際上極文心結構之能事。讀韓愈文章正應該從這些地方加深體會。
“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出自唐代韩愈的《送石处士序》,诗句共14个字,诗句拼音为:shǐ xiān shēng wú tú lì yú dài fū ér sī biàn qí shēn,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