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蝉,白天和夜晚工作不停歇,
为了发出声音,它借用你的丝线。
风停在树上眯眼睛,
太阳浑身湿透,现在是这样的。
应该忘掉昔日的浊泥。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蝉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宿命的感觉。蝉在白天与夜晚不停地鸣叫,作者将其形容为白天和夜晚的工作。诗中出现了“君声调借君緌”的句子,暗示着蝉需要借用其他事物(君緌)来发出声音。这里的“君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蜘蛛网,蝉通过丝线借用蜘蛛网发出声音;另一种解释是指诗人希望借用自己的声音来发出蝉的声音,表达了蝉与诗人的联系与共鸣。
诗的最后两句“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则表达了一种观察现象而得出的结论。蝉在风中栖息,体验着露水的滋润,以此来形容当下的美好。而“当年滓浊时”则指的是蝉的幼虫期,这与蝉化蛹成虫的过程有关,蝉的幼虫经历了“滓浊”时期才得以成长为美丽的蝉。诗中暗示了人们应当忘记过去的困苦与痛苦,享受当下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蝉的描绘,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当下美好的珍视。蝉作为一个象征,通过它的声音与生命经历,呼应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通过诗人对蝉的观察与借用,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表达了对当下宠辱不惊、珍惜现在的真理。
“与君声调借君緌”出自唐代罗隐的《蝉》,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ǔ jūn shēng diào jiè jūn ruí,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