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直讲书翻译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有断绝,并与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理想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不被人接纳之后更能显现出您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理想,但孔子和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呢?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凭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啊!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随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共同议论文章。从那时起,我日益成长,才能够读先生们的文章词赋,想象出先生们的为人,领会到先生们潇洒地摆脱世俗的快乐,而陶醉在自己的快乐之中。因为我当时刚刚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什么才能可以进见诸位先生,所以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查我们。我没有想到自己,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作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因此我能留在及第的行列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推荐,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很值得自负了。如果凭一时的侥幸而得意,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能代替这种快乐啊!《左传》上说:“不埋怨天,不责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天年”。先生名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面色温和而不恼怒;文章宽厚质朴而没有怨言。这必定有乐于此道的原因,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诲啊。
上梅直讲书解析
苏轼的《上梅直讲书》是书信体的应用文。那一年他在礼部考试中得到第二名,循例要向所有考官分别写感谢信。梅尧臣位分不高,本来不一定能参与到阅卷工作中来。是挚友欧阳修的保荐,用临时借调的方法让他参加的。在那一届的五六个考官当中,梅尧臣是品阶最低的一个。但是古文观止选入这一篇是有理由的。我认为,整本观止里,得第落第的士人写给权贵和考官的信里,这一篇是最好的。《上梅直讲书》的好处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苏轼非凡的见识眼力。全文被现代人断成了两大段。
作者是用他的读书心得开头的。我每每独到诗经的《鸱鸮》,和尚书的《君奭》时,都暗自为周公的不遇而悲伤。看《史记》的时候,读到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没有断绝,颜渊、仲由这样的弟子还在与他来往问答。孔子曾说:“现今朝野上到处充斥着恶人,是我坚持的道不对吗?不然我怎么还会落到如今的地步?”颜渊说:“夫子的道是极其广大的,所以这个世界还容纳不下它。不过就算这样,又有什么好担心的?正是因为您不被这俗世接受,才能结纳到志同道合的君子啊。”孔子忍不住喜动笑颜地说:“颜回,如果你以后富有了,我就要做你的管家。”虽然天下都不能容纳孔子和他的道,但是他却能在与弟子的交流中得到莫大的乐趣。推算起来,周公的富贵又比不上孔子的贫贱了。召公这样的贤者,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兄弟尚且不理解周公的心,周公又能与谁一起分享他的富贵呢?但是,和孔子共处贫贱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这就是值得孔子快乐的地方了。
这个开头一大段是意味深长的。周公和孔子的生平本为大家所熟知,一般运用起来都和废话差不多。苏轼却不怕麻烦,不嫌人家说他废话地从他自己的角度把这两人的故事又叙述了一遍,还写的特别长,是有很深考虑的。梅尧臣的潦倒不遇是很厉害的了,如果不是欧阳修自始至终地帮助他、赞美他,“到处逢人说项斯”,可能他在身后一点名声都留不下来。这一点不仅后人这么看,连同时代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我倒不是说梅尧臣得到的名声与实际不符,而是说他真的是多亏了欧阳修。欧阳修从认识梅尧臣开始,直到梅死去,直到自己老年退休回乡,始终不渝地绝口称赞梅尧臣的文学才干和他们共同的文学见解。这里头有欧阳修本人的气质因素使然——他是个热情开朗的人,见了优秀的青年,奖掖揄扬唯恐不尽,经他提携的人都名声大振。但是,得到欧阳修这么长时间关注,这么深情关注的人,只有梅尧臣一个。千古之下,我想到这段故事仍然觉得感慨不已。梅欧的情谊,和李杜的不同,和元白的也不同,大概是在一个文士朝代里能有的最好的朋友知己之情了。此文的开头,妙在不直言自己的仰慕结交之意(这是俗人的做法),也不直言自己对梅尧臣生平的看法(这样太突兀,读之恐梅公不喜),而是疏荡开去,以圣贤故事淡淡开头,而且叙述得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提起精神看他后面如何讲。
第二段的章法、态度更妙。我七八岁时才知道要读书,听说世上有位欧阳公,为人就好像古时的孟轲、韩愈这样的人。又有一位梅公,与他交游议论。等我后来长大了,才能读懂他们的诗文,私下揣度他们的为人,感受他们那种脱离世俗的快乐,于是自己也觉得快乐了。但是,那时我为求得一点做官的俸禄,还在学习作诗作文,自惭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献给二位看的。所以我为了应试来到京师一年有余,还没有登门拜访过。今年春天,您和欧阳公主持礼部考试,我没想到自己能得到第二名。后来又听说,您喜欢我的文章,觉得有孟轲的风度气格;欧阳公也觉得我的文章不是一般世俗人的文章,所以我才能有这样的名次。我没有通过您二位的左右仆役,也没有通过您二位的亲戚旧识来为我请托。之前十几年只听过大名却没见过真容的二位阁下,一天之内就成了我的知己。我回去沉思这件事,做人不能光为了享受富贵,也不能无知无识地处于贫贱。世间有这样的大贤士,我又能成为他们的门生,这就足够了。就算让我一时交了好运,带着十几个人乘车骑马气派地出行,引来市井百姓对我围观称羡,我又怎么能拿来交换这种快乐呢?左传上说:“不怨天,不尤人”,只因为“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您名满天下,官位却不过五品,容貌神情一向温和平静,文章宽厚敦朴没有怨言,一定是从这种“道”里有所启迪。我希望与您一起了解它。
作者的心态是非常镇定从容的,他对自己写的文章足够吸引人这一点毫不怀疑。梅尧臣不是高官,但每天也必然有公文来往要看;一次科举有二百多人入选,即使只有一半人特别懂礼给他写信,也不是轻松的阅读量。苏轼敢在主旨之外貌似游荡一半的文字(主旨说白了就是套近乎),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够不鸣则已一击即中。在这一段开头,作者依然非常沉得住气,自叙读书经过和对欧阳修的企慕,这才淡淡提到了梅尧臣一句,算是交代了梅的出场。而且自叙身世时,并不自失身份。他始终将欧梅并称,并不对梅尧臣满口谀辞。真正表现出作者的倾心结纳之意的,其实只有全文最后一句罢了。换了一般人,一定会焦急地将最后一句放在开头来表明心迹。这样力气在第一口就泄光了;不像这篇始终含着一口气,从容不迫缓缓吐露,气势深厚又浑然一体。这是《上梅直讲书》章法的妙处。当然又不止于此。我把此文最大的好处概括为“格高”,格是立意境界见识胸襟眼光。作者在文中抓住的是梅尧臣生平最得意处,所以只需轻轻一挠,读者就浑身舒泰了。梅尧臣生平最得意什么?是有人赏识他吗?是欧阳修赏识他吗?是当政的欧阳修赏识他吗?是当政的欧阳修赏识他又切实地帮助了他吗?都不是。我说,是赏识梅尧臣的欧阳修值得他回报以同样的赏识,这才是梅的平生最得意处。以国士待我者,我当以国士报之。回报贵人是有义,回报值得回报的贵人是有情有义。而且这时并不需效仿常人,非得肝脑涂地杀身以殉不可。以梅尧臣和欧阳修的平生行止而言,他们是知己而兼朋友。非要数说过去梅尧臣的仕途如何被欧阳修一再连累,欧阳修又如何卖力为梅尧臣奔走鼓吹,倒是落入下乘了。这时,欧阳修像孟子韩愈,乃是梅最喜闻者,绝不会引起丝毫不快。第一段中,用富贵而不快乐的周公,衬托出贫贱而快乐的孔子,也是因此意图彰然。这种写法顶妙在于,既然欧梅互引为知己,苏轼又深表自己以受知于二人为至乐之心,则苏氏也自许二人为自己的知己了。苏轼以大贤为知己,即自期为大贤之意表露无遗。这就是我认为本文“格高”的所在。作者在几百字之内,给梅尧臣拍了一个至高无上(拿孔子作比)、极其巧妙又极为真实的马屁,同时寄表现了对考官的好感,又不露痕迹地显示了自己的野心。真是非有极大胸襟极深见识的人不能做到。
此文的布局深谋远虑,表面看来却稀松平常。它的语言也有它的好处。比如颜渊说的“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有深意,夫子的笑是“油然而笑”,很形象。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算是全文的名句。引用的两句《左传》也是恰到好处,十分得体。欧阳修觉得苏文有孟轲之风,是指苏轼滔滔雄辩、言辞无碍、气势浑成而言。
上梅直讲书写作特点
本文很明显地分为两个部分: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后半篇则直叙作者早有仰慕欧阳修、梅尧臣之心而终于受到他们的赏识,并赞扬了梅尧臣之为人。看来先是怀古,后转而叙今,似乎各有侧重,实际上前半篇是伏笔,后半篇则是实写,这正是本文写作上的的独特之处。
上梅直讲书题解
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曾任国子监直讲(辅佐博士的一种官职)。宋仁宋嘉佑二年(1067年)苏轼进士及第,当时的主考官为欧阳修,参评官为梅尧臣。苏轼考中后,写了这封信表示自己对欧阳修、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抱负。
上梅直講書翻譯
我每次讀到《詩經》的《鴟鴞》,讀到《書經》的《君奭》,總是暗暗地悲歎周公沒有遇到知己。等到讀了《史》,才看到孔子被圍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而彈琴唱歌的聲音沒有斷絕,並與顏淵、仲由等學生互相問答。孔子說:“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樣的野獸,為什麽要淪落到在野外遊蕩的境地?我為什麽落到這田地呢?”顏淵說:“先生的理想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雖然這樣,不被人接納又有什麽擔憂的呢?不被人接納之後更能顯現出您是君子。”孔子溫和地笑著說:“顏回,如果你有很多財產,我給你當管家。”雖然天下沒有人接受孔子的理想,但孔子和他的學生竟能夠自我滿足而且是這樣的快樂。現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貴實在還比不上孔子的貧賤。憑召公的賢能,管叔、蔡叔的親近,卻不能夠了解周公的心思,那麽周公跟誰一同享受這富貴的快樂呢?然而跟孔子一同過著貧賤生活的人,卻都是天下的賢才,光憑這一點也就值得快樂了啊!
我七八歲的時候,才知道讀書。聽說如今天下有一位歐陽公,他的為人就像古代孟軻、韓愈一類人;又有一位梅公,跟隨歐陽公交遊,並且和他共同議論文章。從那時起,我日益成長,才能夠讀先生們的文章詞賦,想象出先生們的為人,領會到先生們瀟灑地擺脫世俗的快樂,而陶醉在自己的快樂之中。因為我當時剛剛學做詩賦駢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祿,自己估量沒有什麽才能可以進見諸位先生,所以來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門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讀書人聚集在禮部,先生和歐陽公親自考查我們。我沒有想到自己,竟得了第二名。後來聽說,先生喜歡我的文章,認為有孟軻的風格,而歐陽公也因為我能不作世俗的文章而錄取我,因此我能留在及第的行列裏,不是左右親近的人先替我推薦,不是親戚朋友為我請求囑托,從前十多年裏聽到名聲卻不能進見的人,一下子竟成為知己。退下來思考這件事,覺得人不能夠苟且追求富貴,也不能夠空守著貧賤,有大賢人而能成為他的學生,那也很值得自負了。如果憑一時的僥幸而得意,帶著成隊的車馬和幾十個隨從,使裏巷的小百姓圍著觀看並且讚歎他,又怎麽能代替這種快樂啊!《左傳》上說:“不埋怨天,不責怪人”,因為“從容自得啊,能夠度過天年”。先生名滿天下,但官位不過五品;麵色溫和而不惱怒;文章寬厚質樸而沒有怨言。這必定有樂於此道的原因,我希望聽到先生的教誨啊。
上梅直講書解析
蘇軾的《上梅直講書》是書信體的應用文。那一年他在禮部考試中得到第二名,循例要向所有考官分別寫感謝信。梅堯臣位分不高,本來不一定能參與到閱卷工作中來。是摯友歐陽修的保薦,用臨時借調的方法讓他參加的。在那一屆的五六個考官當中,梅堯臣是品階最低的一個。但是古文觀止選入這一篇是有理由的。我認為,整本觀止裏,得第落第的士人寫給權貴和考官的信裏,這一篇是最好的。《上梅直講書》的好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蘇軾非凡的見識眼力。全文被現代人斷成了兩大段。
作者是用他的讀書心得開頭的。我每每獨到詩經的《鴟鴞》,和尚書的《君奭》時,都暗自為周公的不遇而悲傷。看《史記》的時候,讀到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沒有斷絕,顏淵、仲由這樣的弟子還在與他來往問答。孔子曾說:“現今朝野上到處充斥著惡人,是我堅持的道不對嗎?不然我怎麽還會落到如今的地步?”顏淵說:“夫子的道是極其廣大的,所以這個世界還容納不下它。不過就算這樣,又有什麽好擔心的?正是因為您不被這俗世接受,才能結納到誌同道合的君子啊。”孔子忍不住喜動笑顏地說:“顏回,如果你以後富有了,我就要做你的管家。”雖然天下都不能容納孔子和他的道,但是他卻能在與弟子的交流中得到莫大的樂趣。推算起來,周公的富貴又比不上孔子的貧賤了。召公這樣的賢者,管叔蔡叔這樣的親兄弟尚且不理解周公的心,周公又能與誰一起分享他的富貴呢?但是,和孔子共處貧賤的人卻都是天下的賢才,這就是值得孔子快樂的地方了。
這個開頭一大段是意味深長的。周公和孔子的生平本為大家所熟知,一般運用起來都和廢話差不多。蘇軾卻不怕麻煩,不嫌人家說他廢話地從他自己的角度把這兩人的故事又敘述了一遍,還寫的特別長,是有很深考慮的。梅堯臣的潦倒不遇是很厲害的了,如果不是歐陽修自始至終地幫助他、讚美他,“到處逢人說項斯”,可能他在身後一點名聲都留不下來。這一點不僅後人這麽看,連同時代的人也是這麽想的。我倒不是說梅堯臣得到的名聲與實際不符,而是說他真的是多虧了歐陽修。歐陽修從認識梅堯臣開始,直到梅死去,直到自己老年退休回鄉,始終不渝地絕口稱讚梅堯臣的文學才幹和他們共同的文學見解。這裏頭有歐陽修本人的氣質因素使然——他是個熱情開朗的人,見了優秀的青年,獎掖揄揚唯恐不盡,經他提攜的人都名聲大振。但是,得到歐陽修這麽長時間關注,這麽深情關注的人,隻有梅堯臣一個。千古之下,我想到這段故事仍然覺得感慨不已。梅歐的情誼,和李杜的不同,和元白的也不同,大概是在一個文士朝代裏能有的最好的朋友知己之情了。此文的開頭,妙在不直言自己的仰慕結交之意(這是俗人的做法),也不直言自己對梅堯臣生平的看法(這樣太突兀,讀之恐梅公不喜),而是疏蕩開去,以聖賢故事淡淡開頭,而且敘述得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提起精神看他後麵如何講。
第二段的章法、態度更妙。我七八歲時才知道要讀書,聽說世上有位歐陽公,為人就好像古時的孟軻、韓愈這樣的人。又有一位梅公,與他交遊議論。等我後來長大了,才能讀懂他們的詩文,私下揣度他們的為人,感受他們那種脫離世俗的快樂,於是自己也覺得快樂了。但是,那時我為求得一點做官的俸祿,還在學習作詩作文,自慚沒有什麽可以拿出來獻給二位看的。所以我為了應試來到京師一年有餘,還沒有登門拜訪過。今年春天,您和歐陽公主持禮部考試,我沒想到自己能得到第二名。後來又聽說,您喜歡我的文章,覺得有孟軻的風度氣格;歐陽公也覺得我的文章不是一般世俗人的文章,所以我才能有這樣的名次。我沒有通過您二位的左右仆役,也沒有通過您二位的親戚舊識來為我請托。之前十幾年隻聽過大名卻沒見過真容的二位閣下,一天之內就成了我的知己。我回去沉思這件事,做人不能光為了享受富貴,也不能無知無識地處於貧賤。世間有這樣的大賢士,我又能成為他們的門生,這就足夠了。就算讓我一時交了好運,帶著十幾個人乘車騎馬氣派地出行,引來市井百姓對我圍觀稱羨,我又怎麽能拿來交換這種快樂呢?左傳上說:“不怨天,不尤人”,隻因為“優哉遊哉,可以卒歲”。您名滿天下,官位卻不過五品,容貌神情一向溫和平靜,文章寬厚敦樸沒有怨言,一定是從這種“道”裏有所啟迪。我希望與您一起了解它。
作者的心態是非常鎮定從容的,他對自己寫的文章足夠吸引人這一點毫不懷疑。梅堯臣不是高官,但每天也必然有公文來往要看;一次科舉有二百多人入選,即使隻有一半人特別懂禮給他寫信,也不是輕鬆的閱讀量。蘇軾敢在主旨之外貌似遊蕩一半的文字(主旨說白了就是套近乎),是因為他相信自己能夠不鳴則已一擊即中。在這一段開頭,作者依然非常沉得住氣,自敘讀書經過和對歐陽修的企慕,這才淡淡提到了梅堯臣一句,算是交代了梅的出場。而且自敘身世時,並不自失身份。他始終將歐梅並稱,並不對梅堯臣滿口諛辭。真正表現出作者的傾心結納之意的,其實隻有全文最後一句罷了。換了一般人,一定會焦急地將最後一句放在開頭來表明心跡。這樣力氣在第一口就泄光了;不像這篇始終含著一口氣,從容不迫緩緩吐露,氣勢深厚又渾然一體。這是《上梅直講書》章法的妙處。當然又不止於此。我把此文最大的好處概括為“格高”,格是立意境界見識胸襟眼光。作者在文中抓住的是梅堯臣生平最得意處,所以隻需輕輕一撓,讀者就渾身舒泰了。梅堯臣生平最得意什麽?是有人賞識他嗎?是歐陽修賞識他嗎?是當政的歐陽修賞識他嗎?是當政的歐陽修賞識他又切實地幫助了他嗎?都不是。我說,是賞識梅堯臣的歐陽修值得他回報以同樣的賞識,這才是梅的平生最得意處。以國士待我者,我當以國士報之。回報貴人是有義,回報值得回報的貴人是有情有義。而且這時並不需效仿常人,非得肝腦塗地殺身以殉不可。以梅堯臣和歐陽修的平生行止而言,他們是知己而兼朋友。非要數說過去梅堯臣的仕途如何被歐陽修一再連累,歐陽修又如何賣力為梅堯臣奔走鼓吹,倒是落入下乘了。這時,歐陽修像孟子韓愈,乃是梅最喜聞者,絕不會引起絲毫不快。第一段中,用富貴而不快樂的周公,襯托出貧賤而快樂的孔子,也是因此意圖彰然。這種寫法頂妙在於,既然歐梅互引為知己,蘇軾又深表自己以受知於二人為至樂之心,則蘇氏也自許二人為自己的知己了。蘇軾以大賢為知己,即自期為大賢之意表露無遺。這就是我認為本文“格高”的所在。作者在幾百字之內,給梅堯臣拍了一個至高無上(拿孔子作比)、極其巧妙又極為真實的馬屁,同時寄表現了對考官的好感,又不露痕跡地顯示了自己的野心。真是非有極大胸襟極深見識的人不能做到。
此文的布局深謀遠慮,表麵看來卻稀鬆平常。它的語言也有它的好處。比如顏淵說的“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有深意,夫子的笑是“油然而笑”,很形象。 “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算是全文的名句。引用的兩句《左傳》也是恰到好處,十分得體。歐陽修覺得蘇文有孟軻之風,是指蘇軾滔滔雄辯、言辭無礙、氣勢渾成而言。
上梅直講書寫作特點
本文很明顯地分為兩個部分:先援引史實說明雖周公、孔子這樣的聖賢也會有困厄不遇之時,而孔子身處逆境卻能知足常樂;後半篇則直敘作者早有仰慕歐陽修、梅堯臣之心而終於受到他們的賞識,並讚揚了梅堯臣之為人。看來先是懷古,後轉而敘今,似乎各有側重,實際上前半篇是伏筆,後半篇則是實寫,這正是本文寫作上的的獨特之處。
上梅直講書題解
梅直講,即梅堯臣,字聖俞,曾任國子監直講(輔佐博士的一種官職)。宋仁宋嘉佑二年(1067年)蘇軾進士及第,當時的主考官為歐陽修,參評官為梅堯臣。蘇軾考中後,寫了這封信表示自己對歐陽修、梅堯臣的感激之情,也抒發了“士遇知己之樂”,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抱負。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出自宋代苏轼的《上梅直讲书》,诗句共9个字,诗句拼音为:fāng xué wèi duì ǒu shēng lǜ zhī wé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