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端午翻译及注释
翻译
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注释
①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②结束:妆束、打扮。
③钗符艾虎:《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④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⑤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
⑥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
⑦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
⑧角黍:粽子。
⑨“把似”句:假如屈原而今醒过来。
贺新郎·端午翻译及注释二
翻译
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刚刚吐艳,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把暑气驱除。少男少女各自夸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戴着式样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老大,懒于前去凑趣,任凭裹着头巾的儿郎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溅,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带兰草以示芳洁,又怀揣香酒礼神肃穆。谁相信千载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角黍?又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凭吊他英灵千古。
注释
⑴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⑵綀(shū)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⑶结束:妆束、打扮。
⑷钗符艾虎:钗符:又称钗头符,端午节时的一种头饰。《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艾虎: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⑸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⑹逢场作戏: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表演,后指嬉游的活动。慵:懒得,表明“我”不想参加。
⑺陌头:裹着头巾。陌:头巾。争旗鼓:摇旗击鼓,为龙舟助威。
⑻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
⑼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意谓品德高雅。
⑽椒:香物,用以降神;醑(xǔ):美酒,用以祭神。
⑾角黍(shǔ):粽子。
⑿把似:假如。
⒀差无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差,差不多。
贺新郎·端午赏析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贺新郎·端午创作背景
咸淳三年时值端午节,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悦氛围,殊不知国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却“前后四立朝”,仕途坎坷,屡遭挫折,胸中有许多牢骚不平之气,便借屈原事一吐为快,创作此词。
贺新郎·端午赏析二
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民俗风情及作者的感受。开篇三句点明时节。作者用物巧妙,石榴花开于五月,照应端午。 “画帘开、綀衣纨扇”写出气温特点,清爽宜人。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意在笔外,实质也含有“闲愁最苦”的意味,从反面见意。“儿女”三句写青年们争夸装束,兴高采烈,游人观渡,万人空巷,热闹非凡。虽纯系写景,却寓含深意。“纷纷”二字描绘出少年们争先恐后、兴高采烈的模样,词人这里用少年的年轻活跃为下文衬托自己的年老疏懒做铺垫。自己的“综衣纨扇”与儿女们的“新样钗符艾虎”对比鲜明,以儿女们的欢乐反衬出自己的无聊及年华已逝的落寞心绪。而“钗符艾虎”四字再次写实景点节令,切题之“端午”。“老大”与少年”、“慵”与“争”相对比、“作戏”与“旗鼓”相呼应,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旁观者的姿态。“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这里借自然景色的变化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极富动态之美。在这生龙活虎的“少年”的衬照下,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年华已晚,身遭废弃的抑郁不平之情,隐然可感。
下片写对屈原的怀念及歌颂,对投粽民俗表示不认同的态度,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灵均标致高如许”是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使作者对屈原的崇敬跃然纸上 。“忆平生”二句回想以前自己以屈原为楷模,但却生不逢时。“纫兰佩”、 “怀椒醑”则是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展现出原生前的高风亮节。“谁信”三句,词人认为投粽入江祭屈原的风俗属无稽之谈。 “谁信”是反诘,意即不信。词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往水里投几个粽子无济于事,那些神话传说荒诞不经,倒不如学一学屈原精忠为国、高洁不污的品格,比搞这些表面文章强多了。“蛟馋龙怒”暗指嫉贤谗能的阴暗小人,此处词人实质上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这几句忧愤尤深,意谓屈原若在今世,还会忧愤满腔再度投江的。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这既是说屈原,也是说自己。如今当政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只有长歌当哭而已。“聊一笑”,实是苦中作笑,含泪的笑,足见词人对当权者极度的失望乃至绝望之情。
全词从院内写到陌头,是一幅端午风俗图,但深有寄托,暗含着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抑郁不平之情。
賀新郎·端午翻譯及注釋
翻譯
深深的庭院裏石榴花開得正豔。彩繪的帷簾敝開,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搖絲絹小扇。中午的清風驅散暑氣,顯得格外清亮。青年們紛紛炫耀自己的節日裝束。頭上插著釵頭彩符,身上佩著艾草紮成的老虎。爭先恐後的來渡口觀看賽龍船。我年紀大了,不願再去與人擁擠,隻是站在遠處觀看。任憑那些年輕人搖旗擂鼓呐喊,船漿起伏,江麵上浪花翻卷飛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風致萬世流傳。他生平帶著芳草,胸襟懷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誰信在千載之後,他在江底的靈魂還會把米粽垂涎。說什麽是怕蛟龍發怒,才把粽子扔進江中給蛟龍解讒。唉,這些傳說是多麽荒誕。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與世皆醉死在當年,反而省去許多苦惱怨煩。想到這裏便有興作此詞以為笑談,憑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注釋
①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著。
②結束:妝束、打扮。
③釵符艾虎:《抱樸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綴髻鬢為釵頭符”。《荊門記》:“午節人皆采艾為虎為人,掛於門以辟邪氣。”
④觀渡:《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⑤靈均標致:屈原風度。屈原字靈均。
⑥紉蘭佩:聯綴秋蘭而佩於身。
⑦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
⑧角黍:粽子。
⑨“把似”句:假如屈原而今醒過來。
賀新郎·端午翻譯及注釋二
翻譯
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剛剛吐豔,我撩起畫簾,穿著葛衣搖著絹扇,讓風兒把暑氣驅除。少男少女各自誇耀著自己的新裝,頭上插戴著式樣新穎的釵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我年紀老大,懶於前去湊趣,任憑裹著頭巾的兒郎搖旗擊鼓。船槳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濺,江麵上一片浪花飛舞。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帶蘭草以示芳潔,又懷揣香酒禮神肅穆。誰相信千載之後,他會在波濤之下垂涎角黍?又說什麽怕蛟龍嘴饞發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還不如當年醉死,免受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為笑談,來憑吊他英靈千古。
注釋
⑴賀新郎: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淒鬱,貴能各適物宜耳。
⑵綀(shū)衣:葛布衣,指平民衣著。
⑶結束:妝束、打扮。
⑷釵符艾虎:釵符:又稱釵頭符,端午節時的一種頭飾。《抱樸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綴髻鬢為釵頭符”。艾虎:舊俗端午節用艾作虎,或剪彩為虎,粘艾葉,戴以辟邪。《荊門記》:“午節人皆采艾為虎為人,掛於門以辟邪氣。”
⑸觀渡:《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⑹逢場作戲:原指藝人遇到合適的地方就表演,後指嬉遊的活動。慵:懶得,表明“我”不想參加。
⑺陌頭:裹著頭巾。陌:頭巾。爭旗鼓:搖旗擊鼓,為龍舟助威。
⑻靈均標致:屈原風度。屈原字靈均。
⑼紉蘭佩:聯綴秋蘭而佩於身,意謂品德高雅。
⑽椒:香物,用以降神;醑(xǔ):美酒,用以祭神。
⑾角黍(shǔ):粽子。
⑿把似:假如。
⒀差無苦:幾乎沒有什麽痛苦。差,差不多。
賀新郎·端午賞析
本詞為端午節吊古之作,詠端午節的風俗人情,提起端午節自然聯想到屈原。詞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憤之情。上片寫端午節時當地的事物風光,少年們身穿盛裝,爭渡看龍舟,而詞人卻因年紀大,疏懶於此,這是情懷的不同。開頭寫石榴花開,點明季節。接下寫自己的輕閑自在,實質卻有“閑愁最苦”的意味,要從反麵見意。“任陌頭”幾句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麵,動態感很強。下片讚頌屈原的品格,對端午節民眾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評,認為是對屈原的愚弄,有舉世皆濁我獨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筆詼諧,已開元曲先聲。“把似”兩句憂憤尤深,設想屈原今日覺醒,真不知作何感想。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作者是個熱血男兒,但在當時文恬武嬉,統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風中,隻能長歌當哭而已。黃蓼園深深理解詞人的意思,他說:“非為靈均雪恥,實為無識者下一針砭。思理超超,意在筆墨之外”(《蓼園詞選》)。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謂先獲我心。
賀新郎·端午創作背景
鹹淳三年時值端午節,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悅氛圍,殊不知國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卻“前後四立朝”,仕途坎坷,屢遭挫折,胸中有許多牢騷不平之氣,便借屈原事一吐為快,創作此詞。
賀新郎·端午賞析二
上片寫端午節時當地的民俗風情及作者的感受。開篇三句點明時節。作者用物巧妙,石榴花開於五月,照應端午。 “畫簾開、綀衣紈扇”寫出氣溫特點,清爽宜人。接下寫自己的輕閑自在,意在筆外,實質也含有“閑愁最苦”的意味,從反麵見意。“兒女”三句寫青年們爭誇裝束,興高采烈,遊人觀渡,萬人空巷,熱鬧非凡。雖純係寫景,卻寓含深意。“紛紛”二字描繪出少年們爭先恐後、興高采烈的模樣,詞人這裏用少年的年輕活躍為下文襯托自己的年老疏懶做鋪墊。自己的“綜衣紈扇”與兒女們的“新樣釵符艾虎”對比鮮明,以兒女們的歡樂反襯出自己的無聊及年華已逝的落寞心緒。而“釵符艾虎”四字再次寫實景點節令,切題之“端午”。“老大”與少年”、“慵”與“爭”相對比、“作戲”與“旗鼓”相呼應,生動地刻畫出詞人旁觀者的姿態。“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這裏借自然景色的變化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麵,極富動態之美。在這生龍活虎的“少年”的襯照下,字裏行間所流露出的那種年華已晚,身遭廢棄的抑鬱不平之情,隱然可感。
下片寫對屈原的懷念及歌頌,對投粽民俗表示不認同的態度,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靈均標致高如許”是對屈原的高度評價和讚揚,使作者對屈原的崇敬躍然紙上 。“憶平生”二句回想以前自己以屈原為楷模,但卻生不逢時。“紉蘭佩”、 “懷椒醑”則是引用《離騷》中的詩句,展現出原生前的高風亮節。“誰信”三句,詞人認為投粽入江祭屈原的風俗屬無稽之談。 “誰信”是反詰,意即不信。詞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往水裏投幾個粽子無濟於事,那些神話傳說荒誕不經,倒不如學一學屈原精忠為國、高潔不汙的品格,比搞這些表麵文章強多了。“蛟饞龍怒”暗指嫉賢讒能的陰暗小人,此處詞人實質上是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與憤懣。“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這幾句憂憤尤深,意謂屈原若在今世,還會憂憤滿腔再度投江的。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這既是說屈原,也是說自己。如今當政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自己又能做什麽呢?隻有長歌當哭而已。“聊一笑”,實是苦中作笑,含淚的笑,足見詞人對當權者極度的失望乃至絕望之情。
全詞從院內寫到陌頭,是一幅端午風俗圖,但深有寄托,暗含著年華已逝,壯誌未酬的抑鬱不平之情。
“老大逢场慵作戏”出自宋代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ǎo dà féng chǎng yōng zuò xì,诗句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