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翻译及注释
翻译
当年,中原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太平,安史叛军燃起的战火,烧到了东西两京。
随驾回京的老臣呵,又孤身流落万里之外,在那秋冬间寒冷的时节,来听这滔滔的江声!
注释
①中原,关中地区,今陕西、河南等地,唐代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在此地,是国家的中心地带。草草:仓卒。承平:继承已往治平之世,后泛指太平。这句是说唐代安史之乱一起。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仓卒间就失去了以往的太平。
②戍火,边疆的战火。胡尘。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据范阳叛变。率领由契丹、奚、突厥等族所组成的军队攻陷了洛阳。第二年攻陷长安,当时人称北方的少数民族为胡人,胡尘即指由少数民族带来的战乱。两京。唐代的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
③扈跸(hù bì)老臣:指杜甫。扈:护卫。跸:帝王出行的车驾。身万里:指杜甫跟随肃宗的车驾。辗转万里。安禄山陷长安后,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即位灵武。为唐肃宗。杜甫听到消息,从沦陷地长安奔到风翔。谒见肃宗。拜左拾遗。肃宗还长安后。杜甫又随从回京。后来因救房瑁被调出京。穷困流离。辗转万里,来到忠州。
④“天寒”句:陆游诗中自注:“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杜甫一生为国颠沛漉离。晚年却流落西南。在落木萧萧,天寒水冷的秋季。面对滚滚长江。心中无限感慨。而这种感慨几百年后又在诗人陆游的心中响起。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五十三岁的陆游奉诏东归入京,入夏途经忠州,特地来到龙兴寺凭吊杜甫故居,写下了这首感慨深沉的绝句。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赏析
诗的前两句,高度凝练地追述了杜甫亲身遭际的战乱背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淫奢昏聩,触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中原大地顿时惊惶纷乱,两京相继失陷,玄宗仓猝奔蜀,多年的繁华景象化作一片狼烟胡尘,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从此一去不返。这是对历史的沉痛回顾,也是对当世中原沦陷、金人主北的现实形势的概括。诗人巧妙地抓住了历史惊人重复的现象,在追念怀古的同时,又曲折地反映了当今国土沦丧的时世,一箭双雕,天衣无缝。正如《唐宋诗醇》引张完臣所云: “‘草草’二字,状尽衰世景象,谓之咏少陵可,谓之自咏亦可。”
诗的后两句,概写杜甫乱后的遭遇及晚年寄居于此的情状。当年肃宗初立,杜甫自沦陌的长安潜逃奔风翔投效,任左拾遗。长安光复,又随驾入京。可是这样忠心为国的老臣,却因疏救宰相房瑭而不公正地被贬官华州司功参军。适又遭受大饥荒,被迫奔蜀,流落西南。报国济世壮志不酬,忧国忧民之情难消,悲愤哀凉,辗转万里。晚年时,穷困潦倒、贫病交迫,于是买舟东下归里。陆游在龙兴寺凭吊当年杜甫的寓居时,不禁联想当时情势,想象那时的诗圣在此的情状,老诗人面对凄凉萧瑟的秋景,怀着孤寂、悲凉、忧愤的心境,独伫寺门,谛听阵阵汹涌悲壮的江涛声。陆游在诗后自注云: “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陆游与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遭际十分类似,两人的理想,追求与爱国精神也毫无二致,因而这阵阵江声同样敲击着不同时代两位大诗人的心房,悲壮呜咽的江涛正是他们真实心声的共同写照。涛声将大自然的景与诗人的情交融应合,也将古今两位大诗人的心灵交融应合,吊古即是抒今,借前人之情来抒发自身的悲愤,大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的深沉感慨。
全诗吊古伤今,借历史喻现实,借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情怀。意境是博大的,一实一虚,是两个时代的缩影。画面是广阔的,万里风烟入画幅。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诗人善于把诗歌从千军急进的宏大战役,浪迹万里的苦难历程,一下缩小到龙兴寺门前,画出孤独者倚门而立,侧耳而听的死象,成为特写镜头。江水在奔啸,人物在静听,一静一动,为全诗创造了感伤的气氛,加浓了诗情。诗的风格,沉雄中不乏细腻;诗的结构,紧密中显得松活,诗的语言,雄浑中透出朴素之美,确是一首吊古佳作。
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翻譯及注釋
翻譯
當年,中原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太平,安史叛軍燃起的戰火,燒到了東西兩京。
隨駕回京的老臣嗬,又孤身流落萬裏之外,在那秋冬間寒冷的時節,來聽這滔滔的江聲!
注釋
①中原,關中地區,今陝西、河南等地,唐代東都洛陽、西京長安在此地,是國家的中心地帶。草草:倉卒。承平:繼承已往治平之世,後泛指太平。這句是說唐代安史之亂一起。廣大的中原地區在倉卒間就失去了以往的太平。
②戍火,邊疆的戰火。胡塵。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據範陽叛變。率領由契丹、奚、突厥等族所組成的軍隊攻陷了洛陽。第二年攻陷長安,當時人稱北方的少數民族為胡人,胡塵即指由少數民族帶來的戰亂。兩京。唐代的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
③扈蹕(hù bì)老臣:指杜甫。扈:護衛。蹕:帝王出行的車駕。身萬裏:指杜甫跟隨肅宗的車駕。輾轉萬裏。安祿山陷長安後,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即位靈武。為唐肅宗。杜甫聽到消息,從淪陷地長安奔到風翔。謁見肅宗。拜左拾遺。肅宗還長安後。杜甫又隨從回京。後來因救房瑁被調出京。窮困流離。輾轉萬裏,來到忠州。
④“天寒”句:陸遊詩中自注:“以少陵詩考之,蓋以秋冬間寓此州也。寺門聞江聲甚壯。”杜甫一生為國顛沛漉離。晚年卻流落西南。在落木蕭蕭,天寒水冷的秋季。麵對滾滾長江。心中無限感慨。而這種感慨幾百年後又在詩人陸遊的心中響起。
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五十三歲的陸遊奉詔東歸入京,入夏途經忠州,特地來到龍興寺憑吊杜甫故居,寫下了這首感慨深沉的絕句。
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賞析
詩的前兩句,高度凝練地追述了杜甫親身遭際的戰亂背景。由於唐玄宗晚年的淫奢昏聵,觸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中原大地頓時驚惶紛亂,兩京相繼失陷,玄宗倉猝奔蜀,多年的繁華景象化作一片狼煙胡塵,大唐帝國的“太平盛世”從此一去不返。這是對曆史的沉痛回顧,也是對當世中原淪陷、金人主北的現實形勢的概括。詩人巧妙地抓住了曆史驚人重複的現象,在追念懷古的同時,又曲折地反映了當今國土淪喪的時世,一箭雙雕,天衣無縫。正如《唐宋詩醇》引張完臣所雲: “‘草草’二字,狀盡衰世景象,謂之詠少陵可,謂之自詠亦可。”
詩的後兩句,概寫杜甫亂後的遭遇及晚年寄居於此的情狀。當年肅宗初立,杜甫自淪陌的長安潛逃奔風翔投效,任左拾遺。長安光複,又隨駕入京。可是這樣忠心為國的老臣,卻因疏救宰相房瑭而不公正地被貶官華州司功參軍。適又遭受大饑荒,被迫奔蜀,流落西南。報國濟世壯誌不酬,憂國憂民之情難消,悲憤哀涼,輾轉萬裏。晚年時,窮困潦倒、貧病交迫,於是買舟東下歸裏。陸遊在龍興寺憑吊當年杜甫的寓居時,不禁聯想當時情勢,想象那時的詩聖在此的情狀,老詩人麵對淒涼蕭瑟的秋景,懷著孤寂、悲涼、憂憤的心境,獨佇寺門,諦聽陣陣洶湧悲壯的江濤聲。陸遊在詩後自注雲: “以少陵詩考之,蓋以秋冬間寓此州也。寺門聞江聲甚壯。”陸遊與杜甫所處的時代及個人的遭際十分類似,兩人的理想,追求與愛國精神也毫無二致,因而這陣陣江聲同樣敲擊著不同時代兩位大詩人的心房,悲壯嗚咽的江濤正是他們真實心聲的共同寫照。濤聲將大自然的景與詩人的情交融應合,也將古今兩位大詩人的心靈交融應合,吊古即是抒今,借前人之情來抒發自身的悲憤,大有“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詠懷古跡》)的深沉感慨。
全詩吊古傷今,借曆史喻現實,借曆史人物表現自己的情懷。意境是博大的,一實一虛,是兩個時代的縮影。畫麵是廣闊的,萬裏風煙入畫幅。尤其令人驚歎的是;詩人善於把詩歌從千軍急進的宏大戰役,浪跡萬裏的苦難曆程,一下縮小到龍興寺門前,畫出孤獨者倚門而立,側耳而聽的死象,成為特寫鏡頭。江水在奔嘯,人物在靜聽,一靜一動,為全詩創造了感傷的氣氛,加濃了詩情。詩的風格,沉雄中不乏細膩;詩的結構,緊密中顯得鬆活,詩的語言,雄渾中透出樸素之美,確是一首吊古佳作。
“戍火胡尘到两京”出自宋代陆游的《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ù huǒ hú chén dào liǎng jī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