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淳于髡说:“首先注重名位实质的,是为了治理人民;不注重名位实质,是为了自己。先生你身居三卿之中,从上辅君王到下济万民的名誉功业都还无所建树就要离开齐国,仁者原来是这样的吗?”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孟子说:“身居下位,不以贤能侍奉不成器的人,是伯夷这类人。五次投到商汤门下,又五次投到夏桀门下,是伊尹这类人。不厌恶昏庸的君主,不推辞小官之位,是柳下惠这类人。这三个人人生道路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这一样的目标是什么呢?应该说就是仁。君子只要趋于仁就行了,何必要相同呢?”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主持国家政务,子柳、子思做大臣。可是鲁国日渐削弱很严重。像这样的情况贤能者对于国家没有什么益处。”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孟子说:“虞国当年不用百里奚就灭亡,秦穆公重用百里奚成就霸业。不用贤能就灭亡,就是想日渐削弱也能得到吗?”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附近,河西的人因而都善于唱歌。绵驹住在高唐,齐国的西部的人因而都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因为善于哀哭她们的丈夫,因而改变了国家的习俗。内在有什么内容,外在就会表现出来。行为于某件事情而没有功效,我还没有见过。所以说齐国没有贤能的人,如果有,我必然会认识。”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孟子说:“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不被重用,跟随国君去祭祀,祭祀的肉也没有得到,于是不脱帽子就离开了。不知者以为孔子是为了一块祭祀的肉,知道内情的人则认为这祭祀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而孔子本人想以承担轻微的罪而离开,不愿意随便离去。君子的所作所为,本来一般人就很难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