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水月
镜花水月的意思
镜花水月的详细解释
【释义】
“镜花水月”之“花”,典源作“像”,谓影像。镜中的影像,水里的月亮。比喻虚幻不实在。#语本《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卷上・辩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义》。
【典源】
#《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卷上・辩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义》[1]
佛法身者,同于变化,化无四大五根。所以者何?造色之法,不离四大,而今有香之物,必有四法,色、香、味、触;有味之物,必有三法,色、味、触;有色之物,必有二法,有色、有触;有触之物,必有一法,即触法也。余者或有或无:如地,必有色、香、味、触。水有色、味、触,若水有香,即是地香。何以知之?真金之器,用承天雨,则无香也。火必有触,若有香者,即是木香。何以知之?火从白石出者,则无香也。风但有触,而无色也。若非色之物,则异今事。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化亦如是,法身亦然。
注解
[1]典故或见于《大智度论》卷六、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
参考
■《大智度论》卷六
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据《全唐文・卷七四三・裴休》引)
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
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典故】
“镜花水月”原作“镜像水月”。鸠摩罗什(公元344—413)为东晋时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佛经家之一,天竺人,七岁时随母出家,总贯群经,妙解大乘。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鸠摩罗什被后秦王姚兴迎入长安,奉为国师,与僧肇、僧严一同从事译经工作,并有系统地介绍佛教义理。当时汉译佛经日多,但品质不一,内容难解。鸠摩罗什通晓多国语言,译笔简洁畅达,为世所重。《远什大乘要义问答》为鸠摩罗什与慧远的问答录,又称《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书中阐明了大乘佛教的教义,并反复论述有关法身的问题。佛家把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形成之物称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则称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触四种感觉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触,风则只有触。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来好像有实体,其实触摸不著,只是个幻象。后来“镜花水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虚幻不实在。
【书证】
- 0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近体中・七言》:“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境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婉然。”
- 02.明・周履靖《锦笺记》第一七出:“镜花水月难凭取,空惹愁千缕,情踪似可疑,芳昼兰闺,何事深深闭?”
- 03.《说岳全传》第六一回:“阿弥陀佛!为人在世,原是镜花水月。”
- 04.《镜花缘》第一回:“小仙看来,即使所载竟是巾帼,设或无缘,不能一见,岂非『镜花水月』,终虚所望么?”
- 05.《白雪遗音・卷四・玉蜻蜓・游庵》:“三弟,我和你镜花水月闲消遣,何必名贤胜地逢?”
【用法】
语义比喻空幻不实在。
类别用在“空无虚幻”的表述上。
例句
①理想破灭,恍如镜花水月,让他唏嘘不已。
②人生在世,荣华富贵譬如镜花水月,不必放在心上。
③当他遭逢战火,变成了贫民,才领会到原有的富贵,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④一个人的理想可以远大,但假如不努力以赴,那也只是镜花水月,沦为幻想。
⑤她像童话中卖牛奶的女孩,有许多美妙的梦想,却都是镜花水月,根本无法实现。
镜花水月的翻译
- roc's egg(flowers in a mirror and the moon's reflection in the water; an illu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