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的意思
冠:帽子。
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沈从文《边城》十四)
正音:“冠”,读作“guān”,不能读作“guàn”。
歇后语: 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 张冠李戴
谜语: 1. 乱扣帽子 (谜底:张冠李戴)
2. 错把李逵当张顺 (谜底: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的详细解释
【释义】
把姓张的帽子误戴到姓李的头上。#语本宋・钱希言《戏瑕・卷三・张公吃酒李公醉》。后用“张冠李戴”比喻认错对象或弄错事情。
【典源】
#宋・钱希言《戏瑕・卷三・张公吃酒李公醉》[1]
唐武后时,有“张公吃酒李公醉”之谣。张公谓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谓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寿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举此为辞,官遂命赋其事。士人援笔立搆数言,主者笑而释之。此语流传至宋,则宗门老宿,无不拈出来作对答人底话头,味之却真有不可思议道理在。 其时又有“张公帽儿李公戴”,至今相传又有“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之谚,疑亦是此意耳。 后世行市语有“张三李四”,皆非漫然无本。“鲁酒薄,邯郸围”“罪生甲,旤归乙”,事机莫测,曷足怪乎!诸老先生乃谓皆是乱说,然则圣人何以择言于刍荛。
注解
[1]典故或见于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二・张公帽赋》。
参考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二・张公帽赋》
谚云:“张公帽棳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以戴之,于长隐君乃岸帻而亵礼,木子居士反峨冠而壮仪。”亦可谓善谑者。
【典故】
“张冠李戴”这句成语,原本出自唐朝的谚语“张公帽儿李公戴”。“张公”是指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李公”则是指武则天的丈夫高宗。当时人可能用这句话来暗讽武则天不守妇道,私生活淫乱,就好像把这个人的帽子,错给那个人穿戴。后来“张冠李戴”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认错对象或弄错事情。
【书证】
- 01.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三二・锦衣卫》:“彼卑官小卒,以衙门为活计,惟知嗜利,鲜有良心……甚至张冠李戴,增少为多,或久禁暗处,或苦打屈服,砌成可恶情状,令人一见辄怒。”
- 02.《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七四之二・李卫奏折》:“迩来收税颇属公平,不敢复蹈前辙。然批行与彼查审之事,则有错误至张冠李戴者。”
- 03.清・蓝鼎元〈复顾太史书〉:“即为前官受过,亦可不辞。然而张冠李戴,不知其诬者,谁乎?”
- 04.清・姚炳《诗识名解・卷一・鸟部・鸠》:“以隼同焦,以鵻同隼。张冠李戴,名物混淆,则皆子云辈好作奇字之遗孽也。”
【用法】
语义比喻认错对象或弄错事情。
类别用在“出错失误”的表述上。
例句
①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②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③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④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
⑤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⑥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⑦再怎么离谱,你总不能把林黛玉张冠李戴地误成《水浒传》人物吧!
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明是李白的诗句,你怎么张冠李戴地说是白居易的呢?
张冠李戴的翻译
- confuse one thing with another
- 張(ちょう)の帽子(ぼうし)を李(り)に被(かぶ)せる,ちぐはぐなこと
- валить с больной головы на здоровую(всё перепутать)
- coiffer Pierre du chapeau de Jean(confondre deux ch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