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liǎng

势不两立

拼音 shì bù liǎng lì 朗读怎么读

注音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繁体 勢不兩立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水火不容 不共戴天 你死我活 誓不两立 势如水火

反义词 水乳交融 唇齿相依 亲密无间 情投意合

势不两立的意思

折叠展开

两立:并存。
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例子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

正音”,读作“bù”,不能读作“bú”。

辨形”,不能写作“”。

辨析见“不共戴天”。

歇后语 冰炭交朋友 —— 势不两立

谜语 千姿百态相对立 (谜底:势不两立)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进攻孙权和刘备。孙权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张昭等主张投降,而周瑜认为要联合刘备,利用曹军不能打持久战的特点抗击曹军。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挥剑砍断案桌并发誓说要与曹操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依形势是不能并存的。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语出《战国策・楚策一》。△“不共戴天

【典源】

《战国策・楚策一》[1]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2]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3]而朝于[4]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5]计,莫如[6]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注解

[1]典故或见于《韩非子・人主》。

[2]当:音dǎng,通「挡”,匹敌、抵抗。

[3]南面:鲍彪注

[4]章台:战国时秦王所建的亭台。地约当在今陕西省长安故城西南。

[5]王至:鲍彪注

[6]从亲:联合亲邻之国。从,音zòng,合从。即苏秦倡导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共同抵抗秦国的谋策。因六国地处南北,故名“合从”。

《战国策・楚策一》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

参考

《韩非子・人主》

且法术之士,与当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矣。今则不然,其当途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左右近习,朋党比周以制疏远,则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裁?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

【典故】

战国七雄当中,以秦国最为强大,其余六国为了不被强秦所并,无不用尽计谋。纵横家苏秦提出了合纵政策,主张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之力,共同抵抗秦国。《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了苏秦对楚威王的游说。首先,他极力称赞威王的贤能与楚国的地大物博。接著,话锋一转,讥刺威王的软弱。他分析楚国的情况,认为楚国的实力极为雄厚,若还必须侍奉秦国,那其余各国就更应理所当然的向秦称臣,到那个时侯,秦国就可以轻易的吞并各国了。再纵观天下局势,各个诸侯国中,秦国对楚国最为忌惮,楚国的气势若强盛,秦国就会相对的消弱,反之,楚弱则秦强,两股势力互为消长,绝不会同时并存。所以,苏秦建议威王应该联合邻近各国,把秦国孤立起来,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战国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战国时张仪为破楚、齐、燕、韩、赵、魏六国的联合,于是分别利诱六国与秦国亲善。当游说楚王时,他以秦、楚二强若欲相争而无法并存,则秦必采军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为要胁,而欲迫使楚国改与秦国联合。其中也用到“势不两立”一语。后来“势不两立”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

【书证】

  • 01.《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源)
  • 02.《战国策・楚策一》:“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源)
  • 03.《韩非子・人主》:“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 ”
  • 04.《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 05.《水浒后传》第二○回:“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
  • 06.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如是我闻四》:“论者谓难端发自乙,甲势不两立,乃铤而走险,不过自救之兵,其罪不在甲。”

【用法】

语义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

类别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例句

我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势不两立

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两房为了遗产的事势不两立,闹得不可开交。

警察和歹徒势不两立,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他们两人为什么会弄到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呢?

这两派人马自从上次选举结怨后,就势不两立了。

【辨识】

形音立,音|ˋ。存在的意思。不可写作“”。

势不两立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be irreconcilable with
  2. 両立(りょうりつ)できない
  3. непримиримый антагонизм
  4. il est impossible que les deux coexistent(il faut que l'un des deux soit exclu)

势不两立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ì), 力部,共8画

①. 权力,威力。 如: 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

②.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 如: 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liǎng), 一部,共7画

①.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 如: 两个黄鹂。两本书。

②. 双方。 如: 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③.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 如: 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④. 表示不定数目。 如: 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

读音(lì), 立部,共5画

①. 站,引申为竖起来。 如: 立正。立柜。立足(a.站得往脚;b.处于某种立场)。立场。屹立。顶天立地。

②. 做出,定出。 如: 建立。设立。树立。立意。立此存照。

③. 存在,生存。 如: 自立。独立。势不两立。

④. 马上,即刻。 如: 立时。立刻。立等。

⑤. 姓。

势不两立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