𨽌
复制𨽌字概述
〔𨽌〕字拼音是yǐn 部首是阝, 总笔画是16画。
〔𨽌〕字是左右结构
〔𨽌〕字仓颉码是NLBMD 五笔是BEAS 郑码是YPXF
〔𨽌〕字的UNICODE是28F4C。 十进制为167756,UTF-32:00028f4c,UTF-8:F0 A8 BD 8C。
〔𨽌〕字的异体字是 隱
𨽌的意思
𨽌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中 部首:阜部
武英殿刻本: 第3259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362頁,第15字
標點整理本: 第1351頁,第2字
古文: 𤔌 、 𠃊
音《唐韻》、《正韻》:於謹切;《集韻》、《韻會》:倚謹切,𡘋音櫽。
《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
《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
例又,《禮・禮運》:大道既隱。〔註〕隱,猶去也。
例又,《說文》:蔽也。
《玉篇》:匿也。
《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
《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𠛬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
例又,《廣韻》:私也。
《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
例又,《玉篇》:不見也。
《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
《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
例又,《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又,《史記・秦始皇紀》:隱宮徒𠛬者,七十餘萬人。〔註〕宮𠛬,一百日隱於隂室養之,故曰隱宮。
例又,《史記・滑稽傳》:齊威王之時喜隱。
《前漢・藝文志》:《隱書》十八篇。〔註〕劉向《別錄》云:《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喩。
例又,《禮・玉藻》:隱辟而後屨。〔註〕隱辟,俛逡巡而退著屨也。
例又,《爾雅・釋言》:隱,占也。〔註〕隱度。〔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必先隱度。
《禮・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註〕隱,意也、思也。
《後漢・安帝紀》:隱視幽心,勿取浮華。〔註〕皆隱審盡心,勿取浮華不實者。
例又,揚子《方言》:隱,定也。
例又,《玉篇》:安也。
例又,痛也。
《詩・邶風》:如有隱憂。〔傳〕痛也。
《禮・檀弓》: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
《孟子》: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前漢・韓安國傳》:此仁人之所隱也。
例又,《左傳・昭二十五年》:隱民皆取食焉。〔註〕隱約窮困。又,〈定二年〉: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註〕隱,憂約也。
《荀子・儒效篇》: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註〕隱隱,憂戚貌。
例又,司馬相如〈上林賦〉:湛湛隱隱。〔註〕隱隱,盛貌。又,《前漢・郊祀歌》:休嘉砰隱溢四方。〔註〕砰隱,盛意。
例又,《左傳・襄二十三年》:隃隱而待之。〔註〕隱,短牆也。
例又,《諡法》: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
例又,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
例又,《爾雅・釋草》:蒡,隱蔥。〔註〕似蘇有毛,江東呼爲隱蔥,藏以爲葅。
音又,《廣韻》、《集韻》𡘋於靳切,音檼。
《廣韻》:隈隱之貌。
音又,《孟子》:隱几而臥。〔註〕隱,倚也──於靳反。
音又,《集韻》:築也。
《前漢・賈山傳》:厚築其外,隱以金椎。
音又,《集韻》:於刃切,駰去聲。
《禮・檀弓》:既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註〕隱,據也──封可手據,謂高四尺所。〔釋文〕隱,於刃反。
例《集韻》:俗作𨼆、㥯、隐。
注解
〔隱〕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阜部。
〔隱〕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ǐn、yì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㥯。
〔隱〕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ìn] ⑴ 均见“隐”。
𨽌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於謹切頁碼第191頁,第16字續丁孫
𨽌
異體檃、櫽
栝也。从木,隱省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于靳反頁碼第485頁,第5行,第1字述
栝也。從木,隱省聲。
鍇注臣鍇按:《尚書》有隠栝之也。隠,審也;栝,檢栝也。此即正邪曲之器也。荀卿子曰「隠栝之側多曲木」是也,古今皆借隱字爲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於謹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1054頁,第3字許惟賢第464頁,第6字
桰也。
段注檃與栝互訓。檃亦作櫽。亦假借作隱。栝亦假借作括。尚書《大傳》。子贛曰:櫽栝之㫄多曲木。良醫之門多疾人。砥厲之㫄多頑鈍。《荀卿》大略篇。大山之木示諸櫽栝。櫽栝者,矯制衺曲之器也。《方言》。所以隱櫂謂之𥷃。郭云:搖樐小橛也。按櫂以索繫於𥷃而後可打。是𥷃者所以檃其櫂也。如許云矢檃弦處謂之矢栝。矢栝所以檢弦也。《般庚》。尚皆隱哉。某氏注云:相隱括共爲善政。《公羊傳》何序云:隱括使就繩墨。《孫卿》書云:劫之以勢。隱之以阨。阨而用之。得而後功之。隱皆讀爲檃。《漢・㓝法志》。隱之以勢。臣瓚注曰:秦政急峻。隱括其民於隘狹之法是也。凡古云安隱者,皆謂檃栝之而安也。俗作安穩。聲形皆變也。
從木。隱省聲。
段注於謹切。十三部。按篇,韵皆引《說文》櫽,栝也。不省心。
檃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377頁,第1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490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37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43頁,第1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36頁,第8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838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474頁,第4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190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237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49頁,第2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42頁,第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944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6137頁【補遺】第16906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139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507頁【崇文】第202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766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250頁,第9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931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588頁,第5字 |